梳髻做漁女 潮戴簪花圍

  「蟬鬢略簪花,茜袖略黏花唾。」晚清文人姚燮寥寥數語,古人的簪花美態彷彿活現眼前。中國簪花習俗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朝堂甚至以簪花品類作為標示身份的輔助工具,民間效仿蔚然成風。每逢三月,男女皆戴薺花,重陽則插菊花,洛陽春時城中百姓不分貴賤都喜牡丹。簪花不僅是古人歡度節慶時的裝扮,更體現着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知從何時開始,相關習俗逐漸消失,如今僅有福建泉州蟳埔村女性尚保留簪花頭飾文化,蟳埔女習俗亦於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蟳埔村,泉州海邊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村落,地處晉江入海口,古刺桐港之畔,距離泉州市中心約10公里路程。

  走進蟳埔村,撲入眼簾的便是盤頭插花、穿着艷麗的大裾衫和寬腳褲的婦女,她們或挑着竹筐、或騎着電單車,穿梭於街前屋後,也有坐在路邊、樹下純熟地開蠔。一幢幢用蠔殼建造的蚵殼厝,在春風中散發出海的味道。

  梳頭工作室人氣爆棚

  時逢春日,日麗風和,黃麗泳的梳頭工作室裏,體驗簪花圍的遊客將小小的空間圍得水洩不通。「我是廣西壯族人,梳好簪花圍後,還要學着她們的樣子挑着一擔鮮花去街上叫賣,到處走到處逛,拍『海的女兒』體驗照片。」正在梳簪花圍頭的黃小姐說,蟳埔女這種裝飾與內地各少數民族的裝飾都迥然不同,很神奇。

  不斷湧入的遊客,讓黃麗泳不得片刻閒。「梳一個趙麗穎同款要多久?」擠不進門的遊客在門口探頭問道。「三分鐘。」黃麗泳答道。

  兔年春節,女星趙麗穎簪花圍造型火爆網絡,也把黃麗泳梳頭工作室帶得更響了。「都是拿着趙麗穎簪花圍的圖片來找我梳同款的。」

  其實簪花在中國自古有之,花卉因為綻放時的美麗身影和散發的襲人香氣,常常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徵,從而頻頻出現在文人騷客的筆下。女子簪花早在漢代就已出現,在唐代成為社會風尚,兩宋時期簪花之風大盛。蟳埔女愛戴花,用茉莉、含笑花、粗糠花、素馨等紮成花圍,少則一二環,多則四五環,圈戴在腦後,花朵依次鋪展形成扇面樣式,把頭髮裝扮得「五花十色」,俗稱為「簪花圍」。

  明星效應下,年輕人再掀起一股到蟳埔梳同款髮飾的熱潮。「女星周韻來泉州錄製綜藝節目《萬里走單騎》,也是我給她梳的簪花圍。」「明星帶貨」光環的加持,黃麗泳在網友們爭相舉薦下儼然成了蟳埔文化民間推廣大使。「港星鄭希怡錄製《美好的星城》也來到蟳埔,我給她梳頭時她說,沒見過像蟳埔女這樣,勤勞地幹那麼累的活,還要保持每天滿頭鮮花,梳簪花圍技藝是蟳埔女人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

  半艷麗半清新 不同節日不同花

  蟳埔女一生都在梳簪花圍。少時便需將頭髮留長,繫上紅繩,穿上骨髻,插上髮釵,用鮮花串成花環戴在腦後。起初,是由媽媽或祖母等長輩幫着梳,大一些就要自己學着梳。黃麗泳介紹說,「蟳埔女越是年紀大,頭圍和衣服的顏色就越俏艷。」只見黃麗泳把客人頭髮分為前後兩部分,先梳後部分,前後兩部分合攏,如頭髮不夠長則接假髮,然後把擰成螺旋狀的頭髮一圈圈盤在腦後,用白色筷子橫穿髮髻固定,再在髮髻周邊一圈圈戴上花圍,並在花圍四周插上長枝花,一套動作行雲流水。

  蟳埔女簪花盤髮,花朵依次鋪展,形成扇面樣式,一半艷麗,一半清新。如此別致的新國潮髮型,試問哪個女生會拒絕?而幾乎只局限在蟳埔村傳承的遺風,給當地蒙上了神秘面紗。「這裏的女性基本每天都是這樣打扮,如果遇到了媽祖、佛祖生日或婚娶,還會有分鮮花的習俗。」黃麗泳說。

  「從20歲嫁到蟳埔就挖海蠣,挖了67年了。」87歲的婆婆熟練地開蠔。她早就入鄉隨俗,蟳埔女裝扮成了每天必須。蟳埔女的花圍,圈多圈少似隨心隨性。

  梳完頭、穿上紅艷艷的大裾衫,黃小姐便背上小魚簍在鏡子前左看右看,滿意地攜着同伴到海邊拍照去了。「海邊結束後就去拍蚵殼厝、撬蚵蠣。」

  蟳埔村靠海吃海,討海人信仰媽祖,蟳埔女是海的女兒,一輩子崇尚這樣的頭飾和裝扮。大家把出海平安、家庭美滿等心願寄託在簪花圍上,生活越是艱辛,越要美美地在頭上插鮮花。「簪花圍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要把日子過得像花一般燦爛多彩。」黃麗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