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餐飲電子化服務需加強監管


  新冠疫情三年,本港餐飲電子化服務盛行,相關投訴亦愈來愈多。消委會昨日公布,今年首季共接獲300多宗與食肆相關的投訴,包括電子餐牌標錯價錢、隱藏加一服務費、熱水當茶芥收費等。隨着科技發展,餐飲業電子化服務已是大勢所趨,新的服務模式為消費者帶來了便利,但在資料安全、準確性和食品安全等眾多方面均潛藏風險漏洞,需要加強相關規管。

  消委會昨日列出3個常見糾紛例子,雖然消費者在入座前先向食肆了解收費政策及用餐安排可以避免糾紛,但這樣十分不便,變相顯示顧客對餐飲服務和監管水平的信心不足。香港餐飲業的卓越服務蜚聲國際,市民和遊客向來不必擔心會遭遇不公對待,如今餐飲電子化服務頻頻出現所謂「不同理解」的爭拗,令消費者外出用膳「步步驚心」,應引起當局和業界的警醒,及時遏止歪風,以免多年來的美譽被「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網上所見,電子點餐計錯數、資費標示不透明和暗中加收費用是相對常見的問題,一般消費者碰到這些問題,往往難以判斷是店家有心為之,抑或純粹是技術上的無心之失,因而只能大事化小,改單草草了事,變相縱容一些不良商家心存僥倖的貪念。另一方面,電子餐飲系統的數據準確性和計算精度,目前很大程度上依靠食肆在引進系統時的自覺測試,實難令人放心。誰來監管系統有否隱藏後門?如何杜絕諸如數十年前銀行電子化服務初期,頗常發生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利用系統特殊權限暗中「落格」,多收零頭(一般顧客不會為意)中飽私囊等非法情況?這些都是監管當局和餐飲業界必須正視的問題。

  餐飲電子化服務已成為現代餐飲業的一個重要趨勢,不僅可以提高餐飲服務的效率,同樣能為顧客提供更好的用餐體驗。然而,由於這種技術的使用涉及個人和電子支付數據的收集,故必須制定相應的規範和監管措施。政府一方面應設立專責監管機構,加強監管力度;另一方面應設立行業內電子化服務的系統標準,確保企業必須達到的電子化服務管理水平;同時應建立相應的投訴處理渠道,讓消費者能夠及時申訴和追究損失,以維護整個餐飲行業的良好形象和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