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析聲線用詞篩查抑鬱症

  母親經歷激發研究 IVE生屢獲獎項

  抑鬱症是不少都市人面對的精神問題,但或因未有及早察覺而延誤診治。職訓局旗下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數據科學及分析高級文憑畢業生何育麟(Alan),受母親早年患抑鬱症、但病情輾轉遭耽誤三年的經歷觸動,與兄長及IVE同學合作以人工智能科技開發「AI早期抑鬱症篩查系統」,透過分析求助者的說話聲線、情緒和關鍵詞等,評估情緒困擾及患上抑鬱症的程度及風險,「希望可幫到更多如我媽媽面對同一狀況的病人,助他們及早得到適切治療。」

  Alan的媽媽在他讀中學時因工作壓力而患抑鬱症,由於發病初期病徵不明顯,僅是情緒低落、對生活感憂慮等,其後轉壞試過因病發而失去部分記憶和意識,於廚房煮菜時不知自己為何手持菜刀。經多番求診終確認她患上抑鬱症,惟其時病情已被耽誤約三年。Alan說,在陪伴媽媽覆診時留意到醫生會藉對話分析病人病情變化,令他想到以科技輔助支援,分析對話內容,幫助提升效率。

  他說:「我當時正修讀機械學習及AI應用單元,於是收集不同抑鬱症相關的文獻和詞庫,以及與患者對話的醫療和社交媒體大數據,齊集資料後,我再自行編寫的深度學習模型,應用AI、機械學習和大數據分析等科技,分析對話語氣和患者情緒,最終開發出『AI早期抑鬱症篩查系統』。」

  Alan的團隊參考史丹福大學所做的超過2,000個抑鬱症關鍵詞詞庫,以AI系統作分析,「舉例說,有單親母親個案會重複使用關鍵詞『useless(無用)』形容自己,系統會記錄使用頻率和分析與其他字詞的關聯,因而評估求助者或情緒受困。」當求助者向社福機構透過熱線或網上平台求助,系統能透過對談內容,為社工或輔導員初步評估求助者抑鬱症或情緒困擾風險,並分析抑鬱相關的關鍵詞和患病因由,更會根據美國防止自殺機構的指引,在對話內容中自動偵測藥物、酒精、賭博和自殘等相關的用詞,從而評估其自殺傾向。最後也會提供心理健康和防止自殺建議,並自動生成報告,方便專業人員進一步跟進。

  此系統去年起於多個科創比賽獲獎,包括奪得「青年科技專才展覽及比賽2022」冠軍、「泛珠三角+大學生計算機作品賽」最佳創新獎和一等獎等。Alan指,媽媽的鼓勵與支持成為其研發的最大動力,如今她已康復,但亦會從過來人角度,跟自己分享病人的心路歷程,如求助者在早期對談時多不願露面,幫助自己設計系統時有更人性化考慮,包括聚焦語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