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觀察:中央會議釋放明確信號 要續拓產業鏈競爭力
隨着防疫措施轉向調整,今年以來內地經濟持續修復,一季度增長好於預期,但積壓需求釋放後新增需求仍顯不足,經濟復甦喜中有憂。繼4月28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後,近日新一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及國務院常務會議接連召開,對當前經濟復甦的關鍵問題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作出部署。
對於當前經濟復甦態勢,中央給出務實冷靜判斷。正如中央政治局會議所言,當前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得到緩解,但經濟復甦勢頭並不穩固,經濟運行好轉主要是恢復性的,仍面臨不少困難挑戰,包括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經濟轉型升級面臨新阻力等。
宏觀上看,GDP復甦、消費同比增速大幅回升,都比市場預期好;但微觀上,市場主體、個人感受到的經濟溫度與較好數據之間有落差。從另一方面看,疫後服務業快速恢復到疫情前2019年水平,但疫情三年期間落下的增長空間仍有待填補;基建投資、房地產投資都好於去年,但二者已不是支撐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在此背景下,近期中央連續召開高級別會議部署經濟工作,為培育內生增長的新動能以及經濟長遠發展謀篇布局,其背後關鍵點均指向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為首務,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以在未來國際競爭中謀求主動。
實體經濟發展為經濟工作重中之重
以實體經濟發展為重是今後一段時間經濟工作重中之重。在可預見的未來,全球將形成以中美為雙核心的多極化格局,對於中國來說,補短揚長,集聚全球創新要素,加快建設產業鏈完整、技術先進、安全保障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當務之急。新一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強調未來五年經濟工作重點事項,其中提出必須堅持以實體經濟為重,防止脫實向虛,要加快結構調整,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堅持開放合作,不追求短平快,不閉門造車。
中央會議釋放明確信號,在當前複雜的地緣政治局勢下,中國要繼續拓展延伸產業鏈競爭力,加強對外經貿和投資往來,避免出現「硬脫鈎」,同時集聚全球創新要素推動中國的產業升級。一方面,將高附加值零部件的生產處理留在中國,讓中國企業成為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延伸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積極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通過在東南亞、中東歐、拉美設廠,繼續佔據全球產業鏈中龍頭地位、鏈主地位,使「中國製造」從「國內製造」走向「全球製造」,即從「Made in China」變為「Made by China」。這背後正預示,新一輪改革開放正在徐徐展開。
◆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