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校」後資源要善用
陳文鴻 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
香港人口結構轉變,適齡學童減少,為節省開支,政府強制「殺校」,後果是破壞原來學校的社群,學生轉校,校友失去原來學校的關係。老師轉職,校舍空置。「殺校」是行政決定,考慮的是財政經費,不是教育,也沒有社區的概念。而即使財政計算成本,節省的經費,卻未必足以抵償老師轉職、學生轉校、校舍空置後仍需處理產生出來的成本。差別是「殺校」節省經費是一個整數,容易明白。成本卻分散在眾多部門,不能一目了然,也就難於比較。
教育界推出小班制是最佳的對策。小班制不是單減少人數,其餘一切依舊,而應是採小班制相符更有效益的教學方法與制度,可惜這一方面坊間少有提及。其中尤其是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實際可在減少學生的學校加設特殊教育班,應付現時有關學位不足的問題,也把這些學生納入正常學校裏,與一般的學生混合上課,有利他們融入、消除社會標籤的壞作用,也可教育一般學生善待有障礙的同學。
香港社會演變,單親學生增加,學校教育應加強師資投入來協助他們學習,減低貧窮單親家庭學生生活與學習的困難,多作輔導。「殺校」多出的老師可進行輔導工作的培訓,以轉移工作的重點,改善學生群體的心理與社會狀況,增強教育的整體效果。
此外,香港亦可開放教育市場,收納內地學生。政府資助的學校,亦可收錄內地學生,可設配額收生,並收取與本地學生不同的學費。參考外國例子,發展香港為教育樞紐,廣納內地學生。除填補本地學生不足的缺口外,還可使本地學生有更多不同文化的接觸,提升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