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鳥巢結鳥緣 愛鳥青年賺鳥錢

  由縣城驅車兩個多小時,小班又來到石梯村,與村委會主任胡培松商談協調觀鳥節相關事宜,探討鳥塘評星、鳥導評級的可能性與可行性;與此同時,小樂正帶領一隊觀鳥愛好者野拍,進行自然生態攝影。中緬邊境的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有着十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從海拔200多米跨越到3,200多米,植被從熱帶雨林到溫帶灌叢的生態環境,孕育和哺育了眾多的珍稀野生動植物,迄今紀錄鳥類700餘種,更不乏特有、珍稀的明星鳥類,是全球頂級觀鳥勝地。

  文、圖:記者 丁樹勇

  雲南盈江報道

  小班,1988年出生,全名班鼎盈。小樂,1990年出生,全名曾祥樂。2012年,從小喜愛鳥類的小班從西南林業大學畢業回到盈江,已是國內觀鳥界知名人士。而小樂大學畢業進入北京一家媒體供職,期間也迷上了觀鳥。2014年,小樂受小班之邀赴盈江觀鳥,為豐富的鳥類資源所吸引,辭職定居盈江。2015年,兩人共同發起成立盈江觀鳥協會,致力於鳥類觀察和研究,並推動當地發展觀鳥旅遊。

  觀鳥經濟代替刀耕火種

  觀鳥協會成立之初,鳥類資源調查是基礎工作。不時走村入山的小班與小樂發現,石梯村靠山吃山,刀耕火種、狩獵捕鳥,不少山林被破壞,鳥類的棲息地被蠶食,守着豐富的鳥類資源,村裏人的生活還是沒能好起來。

  他們把觀鳥模式引入石梯村,動員村民改變生產生活方式,發展觀鳥旅遊。小樂索性租下一座民房,改造後定居石梯村,做「鳥導」養家。抱着「搞不成還能再窮到哪兒去」的心態,幾名年輕村民在小班、小樂的指導下,針對一些珍稀獨特而行為規律的鳥類,在適宜地點建起了最方便觀察拍攝的觀鳥點,通過適當投餵吸引鳥類,便於觀察拍攝,收取觀鳥客適當費用。令他們興奮的是,村民蔡伍的觀鳥點建立不久,即發現了灰孔雀雉,消息不脛而走,引來許多國內外觀鳥愛好者,為蔡伍帶來了不菲的收益。「看到觀鳥收益遠超刀耕火種,不少村民參與進來。」回憶該鳥點建立時帶來的示範效應,小班至今仍難抑興奮、眉飛色舞。

  觀鳥收益催生保護動力

  令小班與小樂興奮的,還有村民生態保護意識的覺醒。他們深知,村民只有能夠從觀鳥旅遊中獲取收益,才有對森林與鳥類保護的動力,豐富的鳥類資源才能可持續發展。他們除了幫助村民建立觀鳥點外,並開展培訓,提升村民識別鳥類的能力,掌握不同鳥類的生活習性,通過帶領觀鳥客觀鳥拍鳥獲取嚮導收益。

  那邦田的原住民多以種植水稻維生,由於收成不盡如人意,多把農田轉租種植香蕉。小班與小樂在當地動員村民發展觀鳥旅遊,在利用濕地的同時做好保護。很多那邦田的村民自願放棄把農田濕地租給香蕉種植戶,轉為保留並改善濕地,建起觀鳥園。

  珍惜鳥類再現修護濕地

  有村民在自家的草果地裏發現一種長相奇特的怪鳥,馬上用手機拍下發給小班和小樂,並告知該鳥通常在清晨7時現身。看着模糊的照片,腦海裏冒出來的名詞令他們抑制不住興奮。凌晨4時,兩人背起相機騎上電單車,翻山越嶺2個多小時趕到現場,親眼證實了他們的猜測,這是一種中國非常罕見的鳥類——黑頂蟆口鴟。「不要離牠太近、不要打擾牠的正常生活狀態。」當地村民在他們的指導下,小心翼翼地對該鳥進行保護,穩定了這種鳥在當地築巢定居。

  村委會主任胡培松說,村民嘗到了觀鳥旅遊的甜頭,在護「鳥巢」、當「鳥導」、引「鳥人」、結「鳥緣」的經營服務中,賺「鳥錢」、吃「鳥飯」,愛鳥護林已成鄉規民約。除發展觀鳥旅遊外,村裏摒棄了以前砍樹伐木種植香茅草的生產方式,改種堅果樹,生態慢慢修復,消失百年的花頭鸚鵡、鳥類中的「大熊貓」紅腿小隼等珍稀鳥類重新現身,又吸引了更多觀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