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熱話/通識科畫上句號 公民科任重道遠

通識教育科一直被外界批評內容艱澀難懂,評分準則欠客觀標準。在1994年的高考首次開設,屬於高級補充程度(AS Level)的選修科。而2009年正式在香港高中推行後,卻因為學生對各方面欠缺足夠認識,要進行所謂「多角度分析」,令通識淪為「吹水科」。另外,曾參與規劃通識教育科課程、有「通識之父」稱號的九龍華仁書院校長陳岡,為體驗考生感受,以自修生身份應考2012年文憑試通識科,亦只考獲四級成績。\通識科教材偏頗 誤人子弟
實際上,近年通識科教材亦被家長指出存在選材偏頗、歪曲事實等問題,更是有「黃」顧問或「黃」編者參與製作,直言誤人子弟。例如,名創教育出版的《新領域高中通識》,把日本「集體自衛權解禁」誤稱為「自衛權解禁」,兩者定義截然不同;而現代教育研究社「今日香港」、「現代中國」的顧問之一李偉才,2019年更是在臉書發帖抹黑逃犯條例為「送中」條例,又煽動大眾要求特首撤回條例。
更加令人擔心的是,通識科曾淪為別有用心之人向青少年灌輸政治立場的工具。非法「佔中」概念提出不久,教協出版《香港政治制度改革──以「佔領中環」為議題》,註明是「公民及通識科教材」,並請到鼓吹「公民抗命」的非法「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做顧問,以絕大篇幅「推介」「佔中」操作詳情。
2019年爆發黑暴,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董建華指,對於七一立法會遭受衝擊及破壞感到心痛,並承認是自己任內開始推行的通識教育失敗,年輕一代才變得「有問題」。而教育局便在2020年公布通識科教育改革方向和方案,並在2021年列出改革重點。
公民科「治病」 冀藥到病除
香港通識教育會會長、恩主教書院通識科及公民科科主任黃家樑接受《大公報》訪問時坦言,通識科有很多批判性思考的內容,需要學生探討事件的問題、困難和矛盾。而公民科多了許多正面議題,教學生如何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改革是一件好事,可以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建設性思維。「通識科是看病不醫病,但是公民科不僅看病,還會討論如何治療,以達到藥到病除。」
黃家樑表示,目前通識科和公民科銜接得不錯。在課程方面,雖然這兩門科目的課程重點不同,但是重要的知識點比如全球化、憲法、基本法等都是大同小異,老師教起來也比較順利。
他續說,公民科的考評要求亦比通識科更低,只設置達標和不達標;考題也多元化,有多項選擇等,整體而言能力較弱的同學也能應付,學生也普遍表示學習公民科較通識科更容易處理。
至於公民科教師人手問題,黃家樑指出,以前通識科是每個循環周(6日)上6堂通識科課程,而現在是每個循環周上三堂公民科,課時減少。而他所在的學校通識科老師已轉去教公民科,認為人手是足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