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冶若水/藝發局的角色(下)\胡恩威

  就藝術硬件方面,若果跟東京比較,香港是落後的。除了上文提及的香港藝術表演場地、展覽空間嚴重不足,香港的藝術教育亦做得不理想,藝術普及教育和藝術精英教育也是差強人意。藝術傳承工作亦沒有一個系統性的長遠計劃,只是做一些藝術品的買賣活動。而藝術科技更應該是重點的發展項目。

  對此,藝發局責無旁貸。在目前良政善治的背景下,建議藝發局未來的工作增加如下:第一,加強其研究藝術政策的智庫角色。香港應該學習韓國或其他大城市一樣,設立《公共藝術設置法》,所有公共工程都設有一個百分比,去購置和展示香港藝術家和海外藝術家的作品。倫敦、紐約、東京、台北等城市都有《公共藝術設置法》。公共藝術空間讓藝術家有機會去發揮。藝發局的主要功能是提升藝術家的社會地位和大眾對藝術的認知。

  第二在藝術教育方面,藝發局應該安排更多藝術家進駐學校,從事藝術教育工作,鼓勵全港的中小學「一校一藝術家」計劃。這是長期性而非一些活動性質的「點人數」項目。

  第三是精英藝術家的培養,若果要藝術在社會普及,栽培藝術人才是一個重點。現在香港基本上沒有培育藝術家的觀念,藝發局更加要負起讓藝術家和大灣區銜接、融入國家發展的工作。怎樣做?如何做?是需要具體研究。內地藝術家,詩人、畫家、工匠都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如何令香港藝術家有發展空間?這涉及基本的教育問題和公民教育。舉例,若果學校沒有詩歌科目,學生便不懂欣賞詩歌,不能理解詩歌中的抽象思維。

  有人將「藝術未能普及」的責任歸咎於藝術家,說藝術家的作品深奧難明。所以藝發局其中一個功能是要讓大眾明白藝術本身的多元性和思考空間。大家到YouTube看美國的公共廣播電視公司(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頻道,專門介紹不同類型的藝術家,令觀眾明白藝術家創作的背景,不是將「難明」的責任推到藝術家身上,而是向觀眾普及藝術知識,讓他們去認識藝術。

  香港藝術發展的樽頸是本地不乏藝術人才,而是政府和藝發局長期缺乏主動地去提升藝術家地位、做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培養藝術觀眾群的工作。辦活動是重要,但藝術家發展更加重要。因為先有藝術家才會有更多更好的藝術活動,兩者之間是一個良性互動。若果只以藝術活動為主導,不會有一個健全的藝術發展空間。

  藝發局面前的工作是艱巨的,但創作藝術如是,發展藝術如是,總有踏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