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新四化」 智能比拼更激烈
「現在的汽車愈來愈像智能『大號終端』,逛車展愈來愈像逛消費電子展。」這是參觀過上海車展後,不少觀眾發自心底的感慨。在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潮流下,除了從燃油車到電動車的「捲」,各大汽車品牌的智能化比拼也愈加白熱。
留意車展現場,不難發現比亞迪、騰勢展台分別「對壘」寶馬和奔馳,售價高達百萬元人民幣的國產高端新能源汽車仰望,則直接擺在了勞斯萊斯、蘭博基尼等豪車雲集的展館。敢於直接和外資豪華品牌同台較量的背後,是國產汽車智能化「內捲致勝」的真實寫照。
中國技術讓外企矚目
在蔚來展台上,全球首秀的ES6車型配備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環視攝像頭等33個智能硬件,智能座艙主打「第二起居室」概念。比亞迪則重點展示易四方、雲輦等前沿科技。新技術加持下,汽車不僅能橫向移動,還能原地掉頭,甚至在一側車輪高速爆胎時仍能平穩減速行駛至安全地帶。這些國產汽車智能化的「天花板級」技術,也吸引蘭博基尼、保時捷等團隊參觀。
當前,大批互聯網領域的科技巨企已經佔據了智能網聯新能源車陣地,而智能技術和車互聯的整合提升,也正在促進新能源車與智能道路、通訊互聯網、雲端科技的融合。近年來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表明,在汽車工業等應用領域中,智能科技的變革與創新將日益引起車輛消費者的青睞和關注。
輔助駕駛回歸理性
事實上,從本屆車展也能一窺未來智能化汽車的發力方向。對國產品牌而言,汽車座艙從過去的非智能工具空間逐步發展到生態、開放、互聯、協作、智能的智慧空間,更注重人機交互的體驗感。輔助駕駛也從最初的高端車型選配,發展到如今L2+級別為基礎標配。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汽車行業三部曲的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中,電動化、網聯化的滲透率快速提升,但智能駕駛仍處於初始階段。很多追求L4甚至更高級別自動駕駛的行業巨頭們囿於成本、技術、政策等原因沉寂,回歸理性、更加務實的城區NOA導航輔助駕駛功能成為眾多企業的發力點。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近年來,內地不同賽道的企業紛紛進軍造車業。在新能源智能化汽車的內捲之路上,既有突出重圍者,也有逐步掉隊者,更不乏爛尾退出者。正如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所說,大變革時期,企業要有創新的技術、精準的戰略和靈活的決策,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才可能生存。\大公報記者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