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風景】有感紀念張國榮

  呂書練

  我不是一位追星的「哥迷」,更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前線記者,但作為一位前沿文化觀察者,我肯定留意文化現象。這個4月1日是哥哥張國榮逝世20周年忌日,民間早已醞釀一系列紀念活動,適逢特區政府要重振「疫後」的香港,首次舉辦的香港流行文化節正好這時啟動,令紀念一代巨星的活動達至高潮,我親自到現場的就有5個。

  對張國榮,有人對他愛得瘋狂,也難免有人不以為然,在自由社會,屬正常現象。但我們要看的是最大公約數。當年兩大「天王之爭」熾烈,背後有唱片公司、媒體和歌迷會有意推波助瀾,形成競爭,也造成話題,但據我所知,兩位當時處於競爭處境的歌手私下相處和諧。

  雖說「天王」爭持不下,但其實,比哥哥大6歲的譚詠麟是略勝一籌,得獎也較多,就聲線而言,譚詠麟唱歌時中氣十足,聲音宏亮、渾厚,相比之下,張國榮的聲線弱一些,卻具磁性。作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最活躍的歌手和演員之一,早逝的張國榮絕對稱得上是香港流行文化符號,值得緬懷、紀念。

  十幾年前,我曾寫了一本《時尚偶像》的書,看了很多相關資料,我已判斷在「人人皆可成名15分鐘」(安迪·沃荷生前預言)的今日,不會再有偶像。因為在無遠弗屆的互聯網時代,「成名」不再是新聞,冒起更輕而易舉,自然而然,人人都有機會被崇拜一陣子。

  然而,從過去近一個月的紀念活動看來,張國榮的偶像地位仍在,而且超然,更跨時空。20年了,在文華東方酒店門口,還有那麼多花圈,還有那麼多人排隊獻花致意。如果他泉下有知,該會多麼欣慰。

  當年做國際流行文化雜誌,常常為西方人對他們的偶像長情感動復感慨,而且是民間自發的,像占士甸、瑪麗蓮夢露逝世逾半世紀,每逢生忌或死忌都有紀念活動,尤其是占士甸,只主演了3部電影,車禍身亡時才24歲,但後人對他的評價甚高,紀念不斷。

  一個社會需要紀念的,除了身居政經要位的偉人外,也應包括民間喜愛的偶像,那是一種心靈寄託和人性使然。

  世界上,有人隨風而逝,無影無蹤;有人過目難忘,永刻心中。有些事,是無法解釋的,也不用解釋,只需要尊重。偶像就是這樣,他或她也許不見得完美,卻在一段時間內陪伴了我們,其歌聲或作品撫慰了我們的心靈,這就夠了。紀念喜愛的偶像,就是尊重我們自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