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互鑒空間大 落實對接乃關鍵

  陳克勤 立法會議員

  特首李家超率領83名立法會議員共同考察了大灣區四個城市。返港後李家超表示,這次訪問只是起點,將來會有更多不同的訪問,希望透過努力將三年多失去的時間追上,並且要追時間、追結果、追前列。

  對於特首的總結我十分認同,時隔多時兩地再度回復順暢交流,自然令人欣喜。考察過程中,發現這些大灣區城市三年間,已有了許多變化和進步,行程中議員和官員們就所思所想及時交流,雙方更互留WeChat方便隨時溝通。此次考察可謂是行政立法關係良性發展的再一次例證。而如何實現特首所提出的「追時間、追結果、追前列」的目標,我認為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令交流工作不再停留於「走馬觀花」,而是可以真正「開花結果」。

  在今次的考察行程中,大灣區城市不同企業的新科技、新發展令人印象深刻,站在香港發展的角度,這些新科技完全可以在香港大展拳腳,幫助香港解決部分結構性的民生難題。例如在佛山考察期間所見到的建築機械人,參觀的議員馬上聯想到此技術對香港建造業長期人手短缺的情況,可能有所幫助。又例如廣州的瀝滘淨水廠,將淨水設施擺入地下,留出地上用地另作他用的建築模式,亦十分契合地少人多的香港借鑒。

  發現了技術應用的可能性,如何進一步落實才是重點。下一步,除了如此大規模的考察團之外,我建議不同團體、人士可針對不同的專業範疇在大灣區展開深入調研,發掘更多兩地可以互相借鑒、互補發展的合作機遇與發展商機。在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研究加深合作的可能性。

  進一步,要落實調研成果,便需兩地實現更好的對接,讓好的技術、好的政策真正在兩地落實。以建築機械人為例,議員們若認為值得引入香港,就要積極思考促成相關技術在港應用的路徑,這是議員作為「橋樑」應起到的責任及作用。香港近年來銳意發展創新科技,力求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國際化都會的環境正正是這些內地最新科技的最佳展示平台。引入內地的這些創新科技,在解決香港本土民生難題的同時,亦為這些企業提供了「走出去」的機會,可謂實現雙贏。議員們可在更加深入調研相關技術的同時,積極倡議特區政府採納技術,在公營項目中引入作為試點。

  而對接工作絕非只限於與特區政府相關的工作。以民建聯為例,便可從人大、政協、立法會、地區、專業界別等多個層面,了解兩地在對接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情況,在不同層面向政策制訂者反映,從而打通政策環節,令對接得以實現。

  兩地交流因疫情阻斷,但今次考察直觀感受到對方的新發展、新機遇,碰撞出的新火花產生了很多新認識,接下來便需要大家加快步伐,多調研、多對接、多互訪,將失去的時間努力追回,用好兩地各自的優勢,共同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