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會直選佔比非衡量認受性唯一標準

◆政界人士表示,直選議席多少不是衡量區議會認受性唯一標準,最重要是均衡參與。圖為2019年區議會選舉票站外大排長龍。 資料圖片
◆政界人士表示,直選議席多少不是衡量區議會認受性唯一標準,最重要是均衡參與。圖為2019年區議會選舉票站外大排長龍。 資料圖片

  政界:首重均衡參與 冀多元方式組成可反映不同階層民意

  地區行政檢討已進入最後階段,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表示會保留區議會,其產生辦法「有多種方式並保留一定選舉成分」。多位政界人士昨日表示,不認同只有選舉產生才有代表性的說法,並強調直選議席多少不是衡量區議會認受性唯一標準,最重要是均衡參與。他們認同未來的區議會應以多種方式產生,譬如可以間選等方式從富地區服務經驗者中選拔,或者可針對區議會組成所需或缺乏的界別或專業人士作出委任補充等,以促進區議會的組成更多元、全面,能更廣泛聆聽、反映不同階層市民聲音。◆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書蘭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譚耀宗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他並不認同只有選舉產生才有代表性的說法,因為區議會要做收集民意然後向特區政府反映的角色,故若能以多種方式產生,可讓區議會的組成涵蓋社會各階層、各專業,民意代表性自然比單靠選舉產生更強。

  「區議會最初的產生辦法包括選舉、當然及委任等,後來漸漸變為絕大部分以選舉產生。」譚耀宗表示,如今經過檢討後,全由選舉產生顯然不一定是好事,故他十分同意未來的區議會以多種方式產生,譬如可以間選等方式從富地區服務經驗者中選拔,或者可針對區議會組成所需或缺乏的界別或專業人士作出委任補充等,以促進區議會的組成更多元、全面,能更廣泛聆聽、反映不同階層市民聲音,並強調區議會的代表性與是否以選舉產生根本無必然關係。

  「區議會的產生辦法,要做到既有民眾選擇,亦有界別選擇,能聽取更多不同持份者意見,確保區議會全面代表社區的廣泛利益,組成方式愈多元化愈好。」他強調,來自全港各區分區會、滅罪會、防火會等成員不但長期關心社區,亦富有一定能力及眼光,適合協助特區政府選賢任能。

  改革區會助根除政治化

  民建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陳勇表示,改革區議會是在完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以及推動優質民主穩步發展的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而以多種方式產生區議會,有利實現基本法賦予地區組織應有的職能和定位,包括確保區議會屬非政權性組織、有效履行為政府提供諮詢和服務的職能,以及有助根除區議會過去出現的政治化和民粹化弊端。

  「在國安法實施前,區議會遭反中亂港分子把持,成為阻撓特區政府施政的政治舞台,他們掌握區議會資源,支援『港獨』、『煽暴』等團體從事各項反中亂港活動。」陳勇認為,出現這些亂象正顯示由於直選比例過高,容易造成區議會「政治化」和「民粹化」,他期望日後的區議會具有廣泛代表及均衡參與,能吸納更多不同背景及專業的愛國愛港人士,朝向優質民主發展,更有利服務市民、配合特區政府治理地區事務,良政善治,造福香港。

  觀塘區議會主席柯創盛表示,直選議席多少不是衡量區議會認受性唯一標準,最重要是均衡參與。事實上,委任區議員不是新鮮事,回歸前也有委任制度,而他曾與一些委任區議員共事,包括校長、醫生、律師等,他們都可以其專業提供意見,有助特區政府了解民間疾苦,各司其職,可令議會更有效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