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政府直接輸入外援 勞顧會促履行三方協商責任

◆勞顧會一眾僱員代表昨日舉行記者會。香港文匯報記者郭倩  攝
◆勞顧會一眾僱員代表昨日舉行記者會。香港文匯報記者郭倩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倩)對於近日有傳聞指,特區政府擬繞過勞顧會,准許多個行業無須經現行的補充勞工計劃,而直接輸入外勞,勞顧會一眾僱員代表昨日舉行記者會,對有關消息表示非常關注,他們指出此舉會破壞現時行之有效的機制,直接影響行業生態及本地從業員改善薪酬待遇的機會,要求特區政府履行三方協商的責任,制訂更宏觀及全面的政策目標,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

  原有外勞機制滿足短期需要

  勞顧會僱員代表譚金蓮表示,社會復常下,適量輸入外勞確實有助於行業復甦,但倘若政府不履行三方協商的責任,而直接輸入外勞,會破壞現時行之有效的機制,「往年每年可輸入約3,000名至5,000名短期勞工,這些外勞可以滿足行業的短期需要,原有輸入外勞的機制是有效的。」

  另一名勞顧會僱員代表林偉光指出,經歷疫情三年,香港行業及勞動力均出現大洗牌,有投身工作多年的僱員因行業受疫情打擊而轉行或因此離開勞動市場,他們在復常初期對行業未恢復信心,或覺工作環境及待遇嚴苛,而未有全面投身就業,與擴大輸入外勞相比,政府更應該做的是提高相關行業的薪酬待遇。

  大量輸入外勞或致原有司機失業

  他又指,以運輸業的的士司機為例,該行業的底薪僅約1.8萬元,並且是經常性加班的情況下才能月入1.8萬元,「現在香港的士司機很短缺,但大量輸入外勞未必能解決到問題,反而會導致原有的司機失業,如果將該行業的薪酬待遇提高,自然會吸引到更多本地年輕人入行。」

  勞顧會僱員代表對政府淡化勞顧會履行及落實三方協商的責任,在補充勞工計劃以外「另起爐灶」,以至未顧及人力資源發展及本地勞動階層的就業發展機會感到不滿,要求政府保障本地市民的就業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