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須以灣區眼光思考發展路向

  邵家輝 全國政協委員 立法會議員 自由黨主席

  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率領官員及立法會議員考察四個大灣區內地城市,筆者也與訪問團一起走訪了深圳、東莞和廣州。今次訪問令我們親身感受到內地在技術上的最新發展,以及認識到內地完善的產業鏈和物流系統,從而在香港今後的建設過程中,可以更好地用好「背靠祖國」的巨大優勢,用好內地的技術優勢和產業鏈優勢來建設香港。認識是第一步,今後香港各界還需要多到內地溝通交流,在促進大灣區融合的過程中探尋商機。

  筆者此行跟訪問團一起,到訪機管局與東莞合作建設的「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參觀空運貨物安檢等設施,了解貨物經東莞到香港再到世界各地的整個流程。又到訪了華為小鎮,認識了小鎮內的智慧工作場所,亦乘搭華為員工在小鎮內日常通勤的小火車在小鎮內遊覽。

  認識內地技術和產業優勢

  今次考察的一大亮點是認識到內地新技術可以在香港大展所長。例如由比亞迪歷時7年研發的純電推動列車「雲巴」,可全程無人駕駛,每列列車最大載客量約560人,十分適合在本港一些軌道交通支線運營,而比亞迪也對來港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今次考察的另一亮點是認識到本港在科研和生產上與內地優勢互補的空間很大。香港是細小型經濟體,有着高度國際化、自由化和科研實力雄厚的優勢。而大灣區內地城市充滿創新活力,且具備完整、高質的產業鏈,正可彌補本港的不足。香港只要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積極進行創科合作,足以打造科技集群的創新平台,支撐本地創科產業的發展。

  更為重要的,我認為是要以大灣區的眼光來考慮香港未來發展。例如「北部都會區」的發展,除了特區政府做好規劃和政策配套,企業才是發展的主角。內地的創新科技企業有着雄厚的實力,正好可借助本港的制度優勢拓展國際空間。建議「北部都會區」在規劃和發展的初期充分諮詢大灣區企業的意見。

  過往不少人總是有一種只着眼於香港自身發展的畫地為牢心態,例如當年大疆的創辦人汪滔在香港科技大學畢業後在深圳創業,一些人就認為是香港的損失,為之懊惱。但其實香港和深圳都同樣是大灣區中心城市,大疆是大灣區的傑出企業,香港於其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內地幅員廣闊,在產業鏈配置和市場拓展上優勢十分明顯,將產業基地設於廣東應該被視為大灣區資源配置的最優結果,而不是香港的損失。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一員,更多應該積極思考發揮好自身的優勢和作用。

  香港有金融、資訊、稅務、法治等方面的優勢,足以吸引很多先進的科技創新企業在此孵化和落地生根,但香港本身不可能既做研發中心也做生產基地。正如李家超所言,大家要在建設好大灣區的共同願景下,緊密聯動、高效協作,才可以聯合開拓海外市場,實現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贏發展。政府和企業都應該以這種灣區眼光、思維來思考香港未來的發展,那麼香港的發展空間將無比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