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資源利潤巨大 多國私企太空競賽

◆日本民間企業ispace無人着陸器失聯,意味全球首個商企登月任務失敗告終。圖為ispace無人着陸器登月模擬圖片。 美聯社
◆日本民間企業ispace無人着陸器失聯,意味全球首個商企登月任務失敗告終。圖為ispace無人着陸器登月模擬圖片。 美聯社

  日登月計劃受挫料捲土重來 「地月旅遊」成商家目標

  香港文匯報訊 日本民間企業「ispace」登月的無人着陸器,昨日在降落月球表面期間失聯,意味這次全球首個商企登月任務失敗告終。不過縱觀全球,多國私企雖在登月實驗上屢屢受挫,卻依然前仆後繼,究其原因,開發月球的巨大利潤始終極具吸引力。分析指出,月球蘊藏豐富能源和稀有礦產,也是商業太空旅行的理想實驗地。長遠而言,完成登月任務還有助奠定基礎,讓人類逐步走向探索火星以至更遙遠的太空。

  月球上豐富的氦-3和稀土礦,是對嘗試登月的挑戰者最具吸引力的能源與礦產。氦-3被稱為最清潔的可控核聚變能源,僅需100噸氦-3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就足夠全球使用一年。

  百萬噸最清潔可控核聚變能源

  這種在地球上稀缺的物質卻廣泛分布於月球表面風化層,估計儲量多達100萬噸。其他可用於各種電子產品的稀土,也可以從月球土壤和岩石中採集得到。

  探索月球的科研價值也值得重視。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行星科學家薩金解釋,許多月球任務會致力調查月球表面環境,分析如何保護太空人和太空船等航天器械,免受月球粉塵或強烈太陽風等危險威脅。探月經驗也有助人類建設月球基地、開發全新太空望遠鏡,甚或解開關於地球和月球究竟如何形成的科學謎團。

  NASA冀與私企合作分一杯羹

  繼SpaceX等私企邁出商業太空旅行第一步後,建立「地月旅遊」的全新商業模式,也是不少私企的目標。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商業登月服務計劃,就希望與私企合作經營。通過公私營合作,NASA可以利用商用太空船,將自家儀器和設備送往月球完成各項任務,成本遠低於自製太空船作載具,若「地月旅遊」發展順暢,NASA亦不排除能夠從中獲利。

  歐洲太空總署人類與機械人探索主管帕克更形容,月球是太空探索極具潛力的前哨站,「在過去45億年間,月球幾乎未受干擾,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太陽系歷史博物館』。將人類送上火星是許多太空領域研究員的夢想,當然在此之前,我們要首先學會如何征服月球。」

  薩金也指出,探索月球有助測試各種日後或會用於登陸火星的技術,「月球距離我們更近,路程只需3天,前往火星則至少要6個月。我們希望在進行載人任務前,確保各種機械運作正常,利用月球上的資源,不排除能生產推進太空船前往火星的燃料。」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特相信,愈來愈多不同國家的私企都將加入太空競賽大軍,「這些參與者當中,不少任務是要探索和了解月球,但有些任務的目標相信更為遠大,可以測試各種新興科技,研究公私營合作或跨國合作的契機,為載人登上火星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