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上樓排長龍 舊邨等拆無了期

  劉礎慊 學研社成員

  政府有心改善輪候公屋問題,但卻有一個怪現象,亦即舊屋邨的重建工作十分緩慢,有十多條樓齡超過40年、甚至有些超過60年的舊屋邨仍然未有具體重建計劃。無需專家意見,一般的街坊市民都知,舊型屋邨重建落成的單位,一定比重建前要多很多,對改善輪候公屋問題會有很大幫助。但政府對舊屋邨重建嘆慢板,寧願花很多精神覓地建新屋邨,都不好好規劃可掌握又可控的舊屋邨土地,形成香港社會的怪現象。舊屋邨居民等拆遷,日日擔驚受怕天花石屎掉下來,劏房居民就等上樓捱貴租,日日屈在小房間內。

  舊屋邨居民都想拆遷。試想,有誰願意活在吃飯或洗澡時有石屎掉下來「加餸和揼骨」的場景?人人都知拆遷的居民大部分都想原區安置,這些根本是「常識」,但官員偏偏好似不知道。例如經典案例,彩虹邨落成60年,石屎成日跌落,居民日日提心吊膽,明明鄰近有大磡邨可作遷置,但房委會又偏偏改為「綠置居」,那第二次機會「宏照道公屋發展計劃二期」又是變成其他用途,彩虹邨的居民依然吃白果。

  這些「常識」和意見,社會的有識之士,如公屋聯會、蘇嘉樂及莫健榮多年來不斷向政府反映,但政府仍然好似不明所以,作風依舊如是。九年前,政府自己提出應重建的舊屋邨,但一條都未見重建。如此下去,九年又九年,如果政府不改變現有思維和做法,應重建的舊屋邨,只會愈來愈多,公屋上樓排長龍,舊邨等拆無了期,這個怪現象只會愈來愈嚴重。政府應該好好檢討,為何上述有識之士意見,往往不能被政府吸納。究竟是這些意見不實際、不可行?還是政府施行政策有問題?否則幾有心都只會有心無力,解決不了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