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補灣區醫療優勢 創造多贏局面

  梁禮賢 選委會委員(醫學及衞生服務界)

  兩地復常通關,醫療衞生的交流也得以恢復。筆者日前率團到訪深圳衞健委和醫療機構,了解本港醫療機構北上發展和醫生北上執業的政策和現狀,感受甚深。兩地醫療產業的互相融合可以為在內地港人提供港式醫療服務,有利香港醫護開拓內地市場,創造多贏局面。如何創造條件,用好大灣區內不同城市的優勢資源,實現優勢互補,是特區政府需要思考的議題。

  根據國家統計局前年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居內地的港人逾37萬,絕大部分集中在廣東省。這個數字相信會隨着大灣區跨境基建的不斷完善快速上升。香港有意見認為,推動港人北上大灣區內地城市退休養老,完善醫療支援是重中之重。根據彭博2018年發表的報告,香港的醫療系統被評為56個經濟體系中最高效的,可見香港的醫療體系和醫護人員深受肯定。

  國家近年已先後推出多項政策措施便利兩地醫療資源交流。首先在CEPA框架下,香港註冊醫生只要在2007年以前在香港累積滿5年的執業經驗,並具有專科醫生資格及在香港醫療機構執業,便可免試取得內地《醫師資格證書》及在內地執業;其他具有合法執業資格的香港註冊醫療專業技術人員亦可以在內地短期執業。在2020年11月,《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公布,容許大灣區內地城市指定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常用醫療儀器。以上措施對於將香港的醫療人員、技術、儀器及藥物引進內地,提供極之便利的橋樑,除了便利內地港人就醫,亦有利於把香港的優質醫療技術及管理文化引進內地,長遠提升大灣區整體醫療水平。

  疫情過後,醫管局迅速啟動「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首批9名內地專科醫生及70名平均年資達8年以上的廣東省資深護士,會在本月來港,醫管局亦已在英國倫敦「搶人才」,有信心可吸引海外醫生來港,這無疑是邁出正確的一步。

  香港擁有健全的醫療體系和專業的醫護人員,政府應該支持香港優質醫療服務於灣區內地城市發展,令大灣區內的醫療資源可以更高效配置。我們不應抱持一種「零和」眼光看待跨境醫療資源流動。事實上大灣區內不同城市的醫療資源各有長短,只要配置得宜,可以令灣區居民得到更豐富的選擇和更好的服務。進一步而言,大灣區市場龐大,如果能夠讓在內地推廣港式醫療與港人北上退休的潮流同步,不僅有助紓緩香港本地的醫療需求,也可吸引世界各地優秀的醫療集團和人才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有利打破本港醫療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