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地觀察】世代學習的差異
湯禎兆
這年頭的孩子,每人都是自主學習的主人翁。從自己的孩子身上,早已見識當中的積極作用。由透過應用程式自學鋼琴,到利用各種教學短片去掌握國際象棋技法,至目前沉迷於連線平台(由與AI比賽到其他真人對手)去提升自己的棋手排名等等;那只是一般網遊以外的「學習」例子,不過背後的動力同一,只要自發有興趣,基本上肯定可以有個人攻略建構出來。
大家心知肚明,要將以上的自主學習精神,轉移到學校的科目上,當然有極大難度。要提升孩子針對科目的學習動力,培養興趣自然是老生常談的策略,但在外力仍未能內化的階段中,唯有盡量以配合孩子鍾情模式,來增加他們的投入程度。即便如學科上的補習,我們也發現用網上補習的形式,好像來得更省時及見效。或許是因為這一代早已習慣了網上一切的往復模式,效能上收事半功倍作用。
只不過以上模式,由衷而言也同樣有其局限,尤其在群性相處上,很難收到效果。最近發現孩子會在智能手錶上,與AI「自言自語」,其實也不無衝擊。
事實上,作為父母永遠無法估量科技下一刻的變化,唯有盡力去平衡各種能力的協調。
在目前的大氣候下,團隊性的運動是最能提供群性相處機會的場景,此所以無論孩子的表現是優是劣,也一定要堅持下去,以平衡科技世界「非人化」的缺憾。
更有甚者,團隊運動的吊詭之處,是網上攻略難以起成正比的效益。例如足球上的「勺子球」(Panenka)又或是貝碧托夫旋轉(Berbatov Spin)技術,或許可以在網上透過教學短片了解,再自行鍛煉掌握法門,但在實戰中是否奏效,仍要面對眾多的不確定因素,並非僅從網上教學就可對應地增強自己的作戰力。
此所以世代學習固然有巨大的學習法差異,但與此同時,同樣各自有其局限之處,唯有見步行步,活用身上的「周身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