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研「粵曲拍和」App 手指「篤mon」彈出《帝女花》

◆梁寶華(右)及梁智軒(左)介紹「粵曲拍和」應用程式。香港文匯報記者陸雅楠  攝
◆梁寶華(右)及梁智軒(左)介紹「粵曲拍和」應用程式。香港文匯報記者陸雅楠 攝

◆「粵曲拍和」應用程式畫面展示。香港文匯報記者陸雅楠  攝
◆「粵曲拍和」應用程式畫面展示。香港文匯報記者陸雅楠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為支援大中小學以至坊間愛好者推廣粵曲教學,香港教育大學粵劇傳承研究中心特別研發了「粵曲拍和」iPad應用程式,結合傳統粵劇音樂與現代科技,運用「音控方格」技術,只需觸碰平板電腦屏幕便可彈奏呈現粵劇文化樂曲。程式內置了《帝女花之香夭》等10首粵曲曲譜,並預設了包括二胡、琵琶、木魚等樂器,同時可以西樂音階或專供粵曲使用的「工尺譜」顯示音鍵,希望能藉簡單操作,增加大眾對粵曲文化的認識。

  「粵曲拍和」應用程式由教大粵劇傳承研究中心總監梁寶華和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助理教授梁智軒研發,獲得教大「iTech Fund計劃」資助,並在去年底獲知識產權署頒發專利權,是全港唯一獲頒專利權的同類程式,現時已於蘋果商店上架。

  梁寶華介紹說,程式旨在透過科技,讓粵曲教與學更加便利。程式內置10首曲譜,除了經典的《帝女花之香夭》,更有其根據教育局教材編寫的《三小豬》、《木蘭從軍》等曲譜,用戶可自行根據曲譜探索和學習,有需要亦可自行載入其他曲譜。

  同時,程式預設了12種旋律樂器(包括二胡、琵琶、古箏、小提琴等);14種敲擊樂器(如鈸、木魚等),以及提供5個線口(即曲調)選擇,以配合不同曲目需要,用戶亦可根據興趣選學。

  可模擬粵劇中「震音」「碎音」

  為讓用家更能感受粵曲的特色,程式中的樂器聲響均由專業樂師於錄音室現場演奏錄製,音質還原度高,並可透過控制樂器音量變化,模擬傳統粵劇演奏中的「震音」和「碎音」,令聲音呈現更加立體。程式中的音鍵位亦可選擇以西樂音階或「工尺譜」顯示,方便師生能對照中西樂樂譜,更易於掌握粵曲運作。

  梁寶華介紹,粵曲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論是演出的實踐和理論知識,或是粵曲背後的德育意義都值得大眾和學生學習,期望此應用程式可幫助推廣粵曲文化,開拓新的受眾群。

  他表示,程式還可以為大中小學以至不同機構建立融合科技的粵劇音樂教學平台,簡化粵曲教學上的行政流程並減少開支,「音樂教師於日常教學運用程式,可隨時隨地示範演奏或與學生合奏樂曲,加強課堂互動,提升學習興趣。」

  梁寶華希望未來繼續優化程式,及研發將樂曲轉換為「工尺譜」的功能,以更迎合現代年輕人使用電子儀器的習慣,在實踐中深化學生對粵曲文化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