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普及海上養珠 促進漁業多元





業界:投資少回報高 議員冀配合生態旅遊加強推廣
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後,旅遊業正逐步復甦,如何讓香港產業與旅遊業有機結合,似乎是一舉兩得的發展思路。香港文匯報日前訪問了本地的養珠魚排,他們均表示養珠投資少、回報高,而珍珠蚌「渾身是寶」,甚有經濟價值,更有助改善水質,希望特區政府能普及海上養珠,讓廣大漁民增加收入。一直關注本港珍珠養殖業發展的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洪雯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珍珠產業具有龐大的保育及經濟價值,建議特區政府普及推廣魚排養珠技術,為業界打通加工、銷售平台,並研究配合復常通關發展珍珠文化生態旅遊,相信不多的付出,就能為廣大漁民增加收入,支持本港漁農業朝多元化方向發展。◆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晉
洪雯表示,香港與珍珠很有歷史淵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更曾是香港養珠業的全盛時期,無奈當時的養珠與加工技術遠較今天落後,才令養珠業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逐漸沒落。目前,香港有大量未有積極經營養殖的半閒置海上魚排,而養珠的初始投資成本不高,養殖容易,養珠及採珠技術已十分進步,加上珍珠蚌更能改善水質,既有助保護環境,亦可提升魚排其他水產的存活率,故十分適合加以推廣,為漁民增加收入。
盼為業界構建完整產業鏈
洪雯還表示,香港每年舉行的國際珠寶展受到全球注目,吸引世界各地珠寶製造業聚首一堂,為養珠產業提供銷售平台。她早前就在一個有關漁農的嘉年華上,發現珍珠蚌「渾身是寶」,有漁民以本地珍珠蚌肉製成XO醬,味道鮮甜,更有初創企業以本地珍珠貝母的粉末製成護膚品,具排毒養顏功效。透過自己試用的經驗,她覺得效果甚佳,相信香港的優良水質,有條件進一步發展海上養珠。
珍珠養殖在漁農業界之所以未能普及,洪雯認為,雖然特區政府已推出「漁業持續發展基金」等,支持漁農業界多元發展轉型,然而相信一般漁民都未必會懂得申請,建議漁護署可更主動宣傳推廣,讓漁民注意有關資助計劃,並研究資助相關中游加工產業發展,為業界逐步構建完整產業鏈,比如由貿發局等既有平台,協助珍珠養殖戶參與不同展覽,以及搭建交流平台,助他們與食品加工廠、珠寶加工廠及中藥廠等合作,使出產的珍珠蚌物盡其用。
針對有養殖戶面對的請人難問題,洪雯建議特區政府研究先有條件放寬輸入內地採珠漁工的限制,並透過提升產值,提高回報,長遠吸引更多本地勞工入行。
香港全面復常通關後,珍珠養殖業是否迎來新機遇?洪雯認為,若能在香港海上的魚排上見證採珠,體驗開貝,親手加工紀念品及手信等,不失為一個能吸引本地及各地旅客參與的好節目,相信可配合優閒旅遊及生態旅遊一同發展,為香港帶來更多具本地文化特色的旅遊項目。
珍珠蚌有淨化水質之效 漁民:渾身是寶
經營魚排15年的梁錦明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自己於5年前開始養殖珍珠,初時是因為有本地學者在自己的魚排試驗養雪珍珠。他發現養珠既不用餵飼,初始投資成本亦低,其後申請了特區政府為鼓勵漁業可持續作業而推出的「漁業提升基金」,開展更加大規模養珠,及讓學者進行相關研究,年收成約兩萬個珍珠蚌。
「首先,我們會先將珍珠蚌苗養殖一年,讓原本僅約兩三公分的珍珠蚌苗成長至約七八公分,然後便會自行逐一為珍珠蚌進行插殖珠核手術,並每十多天逐一為珍珠蚌清理蠔宿,再過一年便能開貝收成:珍珠會用來加工成首飾或工藝品;具排毒療效的貝母會磨粉,供應予本地美容品牌生產護膚產品;蚌肉會先在魚排曬乾後再用來製作XO醬等食品,全隻都是寶。」他介紹,養殖珍珠的成本效益很高,珍珠蚌更有淨化水質之效,能使魚排的其他水產的存活率增加一兩成,相信養珠產業極具發展潛力。
梁錦明坦言,身為一般漁民,自己文化水平雖不高,但亦明白若不懂得加工,收成便只能按斤賤賣,但要在本港物色珍珠加工廠或食品加工廠合作卻相當困難,希望特區政府可以為養珠戶穿針引線,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