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愛國須重塑香港真史

  黃國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

  昨日清明節,過去一星期各陸路口岸人流甚多,很多是為返鄉掃墓祭祖。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是中華民族必須傳承的美德,過去百年間發生的很多重大事件,都體現了兩地血濃於水的關係,香港憑藉背靠祖國的優勢,一次又一次戰勝挑戰。

  上世紀中,內地多次支援香港賑災工作,包括1953年的石硤尾六村大火,工聯會和中華總商會受內地委託,發放70萬斤內地賑米予大火災民 。為保障港人「菜籃子」,內地「三趟快車」從1962年至2010年結束,為港供應活豬活牛超過1億頭,家禽超過10億隻,還有無從計數的蔬菜、水果和蛋品等,穩定物價,讓我們鮮活食品不缺。

  1962至63年香港大旱,缺水問題已從影響生計惡化成威脅生存,工聯會和中華總商會代表香港向內地求援,最終周恩來總理在1963年作出特批,在內地經濟仍非常困難的時期,撥出巨款3,800萬元人民幣,開展東江供水工程。東江水工程「要高山低頭,令河水倒流」,為何?因為工程困難之處,就是要將東江水從海拔2米「八級提水」至46米,讓河水逆流而上。當時中央幾乎動員了一切力量進行工程,為的就是讓香港同胞早日擺脫水荒。

  過去港英隱瞞、淡化真正歷史,令包括1922年在香港爆發、深遠影響中國工運的「香港海員大罷工」,都被「變調」或「埋藏」。今時今日港人談論東江水只聚焦水價,對國家在困難時期的巨大付出,對「扭開水龍頭就有水」的背後辛酸,在歷史博物館都找不到合比例的記載,豈不荒謬。

  要講好中國香港歷史,就必須清走「港英史觀」。首批高中公民科考察團日前到廣州及深圳等地,通過參觀文化古蹟,緬懷革命先烈,也發揮了愛國教育的功能。希望文體旅局除了積極舉辦流行文化活動,亦要發展更多本土愛國史蹟徑,讓重要史蹟得以傳承,讓市民和旅客更了解香港文化特色,傳承愛國教育,弘揚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