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台客聚】沒有童話的城堡

  伍呆呆

  我一向不太關注文學圈內的八卦,亦覺得作家們的是是非非與自己無關。

  知道馬原,是因為一位老前輩在多年以前說起他。那位老前輩很佩服馬原,因為馬原在自己的身體檢查出了腫瘤以後沒有留在醫院「等死」,而是換了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去享受生活。後來馬原身上的腫瘤神奇地消失了,他也在此期間再娶,還有了一個可愛的小兒子馬格。再後來,馬原帶着妻子和馬格遷居到了西雙版納南糯山,住進了童話一般的城堡:九路馬堡。

  但凡讀過童話故事的人心裏都有一個城堡夢,更遑論作家。馬原在南糯山建成了九路馬堡,實現了自己的城堡夢。據說馬原的城堡有2,000多平米,裏面種了很多果樹,養了很多雞。與童話故事裏的大城堡有許多僕人分工幹活不同,現實中馬原的城堡裏的一切都是馬原的妻子一個人在打理,而馬原就像城堡裏的君王,連喝一碗湯都要妻子盛好送到他的手上,馬原似乎只負責帶着兒子讀書。

  《城堡裏的馬原》的作者在文章裏很詳細地寫到馬格,他很小的時候在學校做常規體檢就被發現心律不正常,但馬原不同意妻子帶馬格去檢查,後來他的大兒子帶馬格去檢查後被告知要做微創手術,馬原仍然不同意給兒子治療,他認為兒子的心臟和自己之前的腫瘤一樣,是可以自然痊癒的。

  此外,馬原也不讓馬格到學校去上學,他自己培養孩子的方式是「把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告訴他」,他覺得「對我來說,沒有比給他營造一個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家園更重要的事情」。馬原帶着馬格在他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家園——他的城堡裏讀書,以馬格為主角寫童話,他甚至為孩子規劃好:將來他可以當作家,做茶農。

  直到後來,馬格在一天早上倒在了洗手間的地上再也沒醒過來,他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活了13年,而這13年裏,他大部分的時間都生活在馬原的「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家園」,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或許只是馬原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對於馬格的離世,馬原最後說︰「他走了我不難過,我難過的就是他不能再陪伴我。」

  看完馬原的故事,很難不去想已經離世的詩人顧城。顧城也曾經在新西蘭的海島上給自己修建了一個「城堡」,他也在那個破爛的「城堡」裏做自己的君王,享受着妻子為自己作出的犧牲和對自己的照顧,還妄圖主宰妻子和孩子的命運,因為無法再掌控,自殺之前還殘忍地奪走了妻子的生命。

  馬原與顧城的相似之處,在於他亦是以文學、詩意的名義,把自己的家庭當作王國一樣來運轉,對於自己的孩子,他除了沒有真正的尊重,也沒有真正的愛,在孩子極其短暫的一生裏,他把這個作家眼裏最好的「作品」當作自己的私有物,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馬格這樣的「作品」,在他的作家父親骨子裏的自私、虛榮與控制慾之下,注定不能自由地活着,甚至活不下去,因而早早地夭亡了。馬原的妻子這輩子大抵也不會再有真正的幸福,因為她說︰「我就是一個普通女人,兒子沒有了,我活得像行屍走肉似的。」

  若是建了一座城堡,就把遼闊的世界,簡單的幸福和快樂遠遠地擋在高牆之外,還不如住在簡陋的茅草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