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指戴將歪風注入區會 討論淪不理性
趙家賢作供提及2019年所謂「民主派」在區選「大勝」後,區議會、地區論政、議政文化有很大轉變,新當選議員可能出自「風雲計劃」或「本土抗爭派」的政治素人,其口號式政治表態居多。趙觀察到「本土派」將社區項目政治化,當有建制派人士提出社區項目時,「本土派」就會投反對票。法官問他是否認為區議會的討論變得不理性及政治化,且沒有建設性,趙回答道:「大致上是,法官大人。」
趙家賢供稱,在之前的區議會中,所謂「民主派」議員的意見有時會和建制派議員有碰撞,但大家都以社區最大利益為討論基礎。但在2020年新一屆議會開始,新當選的政治素人完全漠視制度傳統,在議會入面加上標籤化、民粹化、口號式,其實就是要將這個模式慢慢帶入立法會選舉。以他個人角度去看,戴耀廷在2018年開始將這種形態,慢慢注入區議會,然後「有機」地發展出來。
趙續稱,本身有從政經驗的「民主派」區議員,在整個議會文化發生變化時很難去協作,尤其在各個區議會人數上,「本土抗爭派」政治素人多過「傳統民主派」政黨,所以當時只能順勢而行。
趙又供稱,他在2020年擔任「民主動力」召集人和東區區議會副主席。「民動」成立於2002年,主要負責所謂「民主派」選舉協調,例如2019年區選,「民動」早於2017年3月已開會協調,直至2018年開始發生變化,因為戴耀廷提出「風雲計劃」找人填「空白」選區,這變相與「民動」的協調模式發生衝突。◆香港文匯報記者 葛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