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鄖縣人」頭骨化石實證百萬年人類史

  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8日在北京揭曉,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山東臨淄趙家徐姚遺址、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等10個考古項目入選(見表)。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今次入選的項目是過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傑出代表,以更加生動的筆觸,描繪了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在入選的10個考古項目中,學堂梁子遺址位於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青曲鎮彌陀寺村,遺址因於1989年、1990年發現兩具直立人頭骨化石(俗稱「鄖縣人」)而聞名,是一處集古人類化石、古動物化石和石製品三位一體的重要舊石器時代遺址。2022年5月18日,在距「鄖縣人」1號頭骨發現33年後的同一天,在相距33米遠的考古發掘地層壁面上,「鄖縣人」3號頭骨面世。

  評委會認為,「鄖縣人」3號頭骨屬於世界級重大發現,如此完整的百萬年前的頭骨化石在考古界十分罕見,以嚴格的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對其進行發掘,發現了準確的地層和共存關係,為實證百萬年的人類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

  河南3考古項目入選

  山東臨淄趙家徐姚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山東地區史前人類遺存發現的空白,為認識中國北方尤其是山東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這一重大的歷史變革提供了關鍵證據。專家表示,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中國早期陶器起源影響深遠。

  河南有3個考古項目——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入圍。其中,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的新發現,是二里頭都邑布局考古中的一項重大突破,顯示當時社會結構層次明顯、等級有序,已有成熟發達的規劃思想、統治制度和模式,是二里頭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誌;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的發現,為商代陵墓制度乃至商文化、商史的研究,以及周人滅商、周王國國家治理方式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的考古發掘,則填補了中國大運河東京城段遺產的空白,展示了自唐宋至清代汴河開封段的發展演變過程,為研究中國大運河及其變遷史提供了考古實證,也為中國古代橋樑建築技術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