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氨能電動車 更安全更具效益

◆香港理工大學成功開發出由氨推動的燃料電池電動車。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香港理工大學成功開發出由氨推動的燃料電池電動車。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新能源汽車涉及不同燃料電池的電動車技術,鄭家偉介紹,近年興起的氫能電動車,被視為是比鋰電池電動車更環保的選擇,惟氫在生產和儲存上都存在缺點,限制其較難在香港「落地」應用。為此其團隊率先構思以氨氣(即阿摩尼亞)作為動力系統,並成功開發出首架由氨推動的燃料電池電動車,希望能作為更安全、更具效益的「零碳排放」汽車燃料。

  雖然電動車在碳排放上遠較汽油少,但常用的鋰電池對環境始終有潛在污染,「加上鋰金屬愈來愈貴,未來香港需要幾十萬部電動車,必須要有其他方法。」鄭家偉表示,氫能最大特點在於零排放,加上氫燃料電池已發明多年,順理成章用於電動車。不過,純天然或以再生能源生產的「綠色氫氣」產量不多,價錢較貴,「而且儲存氫氣需要超過700巴壓力,於是容器會好厚,花費亦增加。」

  他指氫氣是易燃氣體,要處理好充氣站的防火規定不容易,而有別於外國地方較大,充氣站可設於郊外,「香港人口稠密,有很多高樓大廈、隧道和天橋,較難承擔(氫氣)風險。」他認為氫能車在港使用仍有很多掣肘,非短期內可解決。

  因此,其團隊改以氨作燃料研發電動車,「全世界有兩種氣體是無碳排放的,就是氫氣和氨氣。」鄭家偉解釋,氨與氫優點相似,且更易儲存,只需要8巴壓力就能變成液態氨。而且,要將現有石油氣站「轉型」儲存氨氣也很容易,「石油氣壓力要求10到12個巴,理論上以同樣設備換入氨氣就得,甚至完全不用改動。」

  氨爆破力着火程度比氫低幾倍

  此外氨亦遠較氫安全,「其爆破力、着火程度比氫氣低幾倍」,再者氨的氣味易發現,不像氫氣無色無味無臭,即使洩漏亦難察覺,「加上氨在供應鏈好常見,有堆肥的地方就能生產,不難設輸送渠道。」

  鄭家偉笑言,目前人們對氨能認知最大缺憾在於其太新,「我們的氨能車是全球第一架,之前無人想過,各地政府民眾都尚未認知。」他說,所幸香港正推動新能源汽車研究,項目亦獲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現時團隊正將技術應用到長途電動小巴,已接近最後階段,「正在做零件配置、安裝、測試等,預計今年中會做完Prototype(原型),屆時再做一些路面測試。」

  據悉,該項目也獲得電動巴士企業出資支持,未來或有望順利商品化,「更希望特區政府明白這項技術,願意協助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