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機遇在灣區


  外國在港領團和商界參訪團,昨日結束大灣區內地城市考察行程,眾多參訪嘉賓對此行近距離感受各市發展節奏和成就表示驚嘆 ,有的形容恍如進入「一個新世界」,紛紛開啟尋覓合作夥伴模式。國際環境風雲變幻,內地依然「風景這邊獨好」,香港需正視自身社會結構與周邊城市實力的改變,「擁抱大灣區」不再是摸不着的概念,而是開始走入市民生活日常。

  參訪團此行深入大灣區科企、產業園和各創新平台進行面對面交流,行程包括參觀中國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智能駕艙、5G音視頻遠程駕駛平台、機器視覺運動互動項目、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和工業物聯網等。參訪人員都對內地的科技創新和製造能力讚口不絕,不少商會即場敲定合作意向,包括香港韓國商會負責人表示期望在文娛產業與大灣區加深合作,還有很多商會將想方設法令更多會員更深入了解大灣區的機遇。

  「春江水暖鴨先知」,商界和投資者對營商環境和市場基本因素走向最敏感。參訪團此行反應良好,正好說明和環球經濟疲軟等眾多不穩定因素相比,中國內地和粵港澳大灣區擁有更多機遇。事實上,粵港澳三地政府去年底聯合舉辦全球招商大會,現場即達成853個合作項目,投資總額多達約2.9萬億元。恒生銀行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施穎茵日前亦表示,今年營商環境仍然困難,需要面對不同的挑戰,恒生將聚焦三大發展方向,其中包括抓緊大灣區機遇,積極物色合作夥伴。

  官方數據顯示,本港去年生產總值(GDP)折合約2.4萬億元人民幣,而大灣區內地9市地區生產總值逾10萬億元人民幣,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中央於2019年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各項布局和工作目標正一步步化為現實。疫情3年,本港經歷高失業等衝擊。綜觀目前環球情況,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形勢不佳,政客不惜製造各種危機轉移矛盾,香港不論是從避險角度或自身發展出發,都離不開內地因素。對普通市民來說,只要理順觀念,用好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所提供的各種便利,自然不難在教育、就業、醫療和提高生活質素等方面有所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