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觀點】歐美銀行危機得救 市況未必向上

◆瑞士當局正協調瑞銀集團收購瑞信,希望以此提振市場信心。 資料圖片
◆瑞士當局正協調瑞銀集團收購瑞信,希望以此提振市場信心。 資料圖片

  涂國彬 永豐金融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

  近日歐美等地的銀行風潮,隨着當地監管方出面,穿針引線,最終可以有望在不直接動用公帑的情況下,為相關危機拆彈。隨着瑞士財金當局協調瑞士當地另一金融機構收購瑞信,相信短期內,信心有望止跌回穩。

  當然,若以為官方不得不出手,便有便宜貨可撿,往往捉錯用神,因為最終出手救助,危機之下,一定遠低於令原有股東滿意的水平,才可以吸引到白武士。對於被收購的企業,出價只及緊接宣布前的收市價不足一半,原有股東的利益不容易顧及,一切明顯只為維持當地銀行體系穩定性,尤其是外界對於瑞士金融業的信心。

  信心恢復 拋售紓緩

  這一點,正好呼應之前分析,投資者不宜只看股價大跌而衝進場,因為儘管有關當局的確要出手救助,重點都是整體行業或經濟的系統性風險,而不是個別企業股東的利益,這一點,不論今次事件,抑或2008年金融海嘯的例子,都說明得很清楚。

  無論如何,隨着銀行危機的打擊面有望局限在相當已知或可見的範圍,短期內不受控制的擴散開去的概率下降,整體金融市場的風險胃納相信有望同樣地止跌回穩。無論如何,短期危機有望局限於相當已知或可知的範圍,市場信心有望恢復,不問價大幅拋售的情況可望紓緩。

  既要控通脹 又怕市動盪

  然而,這不等於風險資產價格馬上大幅反彈。相反,從整體系統性風險而言,這些相當於好消息的動作,在投資者眼中,又未必盡是如此。何以故?

  目前對於各地央行而言,都是頭痛非常,既要考慮中長期而言,通脹始終居高不下,要控制好通脹,令其盡快回落至中長期的2%目標,談何容易。

  但另一邊廂,又要顧及,任何打擊通脹的行動,最終以貨幣政策出招,必然是收緊性的,例如加息,例如退市縮表等,最終令過去十多年受惠於金融資產價格升值預期的所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損失,只要情況略為嚴重,觸及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機或震盪,見諸去年全球風險資產大跌,特別是英國的危機,又或者近日的銀行風暴,都是一脈相承的事件。

  博反彈者或被迫平倉

  君不見很多人早已憧憬,各地監管當局有必要出手,而所謂出手,可能包括貨幣政策的寬鬆程度,例如,原本加息半厘,可能最終只加息四分一厘,甚至不加息,以至可能減息云云。

  本周內,美聯儲議息,外界十分關注,是否因為金融危機的潛在風險,而拖慢了當局的加息步伐,以至不加息,甚至有人估計減息云云。暫時看牌面,以加息25點子最能表達既關注上述危機,但又不放棄控制通脹風險,而乾脆不加息的話,則是明顯以金融危機為念了。

  但危機短期消除,意味着不必去到這一步,試問早已基於此可能性而入市博反彈者,如今豈會盡如人意?大概部分危機解除,也伴隨而來部分之前博反彈者的平倉的壓力。是的,投資者市場充滿相反理論的運用,能否善用,存乎一心。無論如何,如今資產價格波動是常態,不容易順風順水,輕舟一渡萬重山。

  (權益披露:本人涂國彬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人或本人之聯繫人或本人所管理基金並無持有文中所述個股。)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