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資會「指定研究院修課課程獎學金計劃」 以知識追逐理想 以教育貢獻發展動能

◆鄧特抗教授(左一)與三位獲計劃資助的同學合影留念。
◆鄧特抗教授(左一)與三位獲計劃資助的同學合影留念。

◆鄧特抗教授(左一)與同學們交談學業進展。
◆鄧特抗教授(左一)與同學們交談學業進展。

◆鄧特抗教授(左二)與同學們談論未來工作路向。
◆鄧特抗教授(左二)與同學們談論未來工作路向。

  在 2022 年《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李家超特別提到要大力培育本地人才。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推行的「指定研究院修課課程獎學金計劃」(獎學金計劃),自2020/21學年至今已順利推行三屆,取得亮眼成績,並獲社會各界良好反響。教資會秘書長鄧特抗教授表示樂見計劃漸獲佳績,成功吸引更多優秀的本地學生於有利香港發展的優先範疇深造,同時亦鼓勵大學開辦更多對社會有利的創新及跨學科課程,讓年輕一代投身香港的未來發展,對此感到非常鼓舞。目前不少合資格碩士課程正接受2023/24學年入學申請,鄧教授鼓勵有志深造者爭取機會,善用獎學金計劃,以知識追逐理想。◆文:張童

  領域多元 覆蓋廣泛

  獎學金計劃旨在為在八所教資會資助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大學)修讀指定研究院修課課程(包括全日制及兼讀制)的優秀本地學生提供獎學金。獎學金計劃於首年為最多500名學生提供獎學金,之後增至每屆最多1,000個名額。每個獎學金的上限為港幣 120,000 元(以整個研究院修課課程計算,不論修課年期),只可用作支付學費,而得獎學生亦須支付不少於港幣 42,100 元學費。

  被納入獎學金計劃的合資格課程必須符合以下七個有利香港發展的其中一個或多個範疇:「STEM (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健康生活和關懷社區」、「可持續發展城市和區域發展」、「香港作為地區及國際商業中心的策略地位」、「新興研究」、「創意產業」和「文化、保育及人文學」。首屆獲納入獎學金計劃的碩士課程為 43 個,及至今屆(2023/24 學年入學)的合資格碩士課程已經大幅增加至 114 個。教資會期望合資格課程名單的覆蓋面可以更加廣泛,從而讓有志投身各個有利香港發展的行業的年輕人都獲得深造機會。

  院校自主 擇優錄取

  計劃受惠對象僅為本地學生,但不論全日制或兼讀制均符合資格申請獎學金計劃。在獎學金計劃的具體管理上,教資會負責敲定合資格課程名單及獎學金名額,而在院校自主的原則下,大學則負責在課程層面上獨立管理獎學金計劃,在該學年獲取錄的學生中邀請合適的學生申請獎學金,並按各自的申請辦法獨立審批申請。一般而言,各大學會以擇優而取的原則甄選獎學金得獎者,包括考慮學生的學術成就、專業資格、相關工作經驗和其他方面的成就,以及在完成有關課程後如何為香港優先範疇作出貢獻的抱負。

  需要留意的是,如學生已獲政府的其他獎學金資助(包括持續教育進修基金),將不符合申請獎學金計劃的資格。儘管如此,學生仍可申請由政府提供的貨款計劃(例如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的擴展的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以繳付相關課程不少於港幣 42,100 元的學費餘額。

  獎學金計劃自推出以來,獲得本地學生及各大學的熱烈支持,印證計劃對本地人才培育以至社會發展均有莫大益處。在今屆合資格課程名單,不少課程的設計均十分貼近現實需要,例如由香港城市大學開設的理學碩士(公共衞生及流行病學)、香港浸會大學的理學碩士(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香港中文大學的文學碩士(文化管理)等,為各優先範疇的行業注入新活力。鄧教授強調,教資會期望與大學共同合力推廣計劃,吸引更多優秀本地學生進修,不斷為香港貢獻發展動能,同時讓年青一代把握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過程中的巨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