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引發教派衝突 政府貪腐民生困苦

  美國於2003年入侵伊拉克,推翻總統薩達姆,但《紐約時報》指出,美國為伊拉克帶來的只有生靈塗炭,民眾生活依然困苦,國家重建仍有漫漫長路。

  《紐時》記者走訪伊拉克各地,與居民談到伊戰,不少人都認為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但政府多年來貪腐成風,投入公共基礎設施或提供服務的資金寥寥可數,國家經濟前景黯淡,令民眾普遍感覺不到安全。

  37歲的通訊工程師哈桑育有3名孩子,負責監督首都巴格達一個中產階級社區的互聯網線路鋪設,他慨嘆生活條件仍然惡劣,收入不足以維生,「我看不到太多的未來。我們希望國家變得更好。 但始終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伊拉克因美國入侵及內戰,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即使在2011年美軍撤出後,動盪仍未平息,一波又一波衝突令不少城市被摧毀。

  1/4民眾活在貧窮線下

  報道稱,目前伊拉克近4,500萬人口中,約一半出生於2000 年之後,當地年輕人受到美國入侵後的暴力事件影響,同時對自己國家遠未達到一個更開放的社會感到失望。據世界銀行和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伊拉克失業率高企,超過三分之一的年輕人失業,私營部門工作很少。據伊拉克規劃部稱,約四分之一的伊拉克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

  此外,美國入侵和佔領伊拉克後,將伊斯蘭遜尼派邊緣化 ,政策傾向在該國佔多數的什葉派和少數庫爾德人,結果引發教派衝突和分裂。許多人仍認為美國在伊建立的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之間的權力分享制度,從一開始就破壞了任何善政的希望。

  美國研究機構「世紀基金會」伊拉克政治分析家兼非常駐研究員吉亞德說,伊拉克每個政黨都試圖盡可能獲取財富和權力,多年來腐敗已經制度化,「這讓管治變得非常困難。」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