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雷鋒窩子」 尋找雷鋒足跡


三月初,長沙陽光溫暖,望城區烏山街道團山湖村的田野上油菜花金黃,春光無限。
團山湖村黨總支書記陳府迎向媒體介紹,60多年前,團山湖還是一片沼澤地,下雨就漲水,還有血吸蟲病肆虐。1957年,政府啟動治溈工程,建設團山湖農場。17歲的雷鋒從政府機關主動要求,來到建設工地,當了一名拖拉機手。在這裏,雷鋒學打夯、開拖拉機,並在勞動之餘創作了16篇文學作品。
如今,在雷鋒精神的指引下,團山湖村成功蝶變,還在2021年捧回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的榮譽。
雷鋒22年的短暫人生,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出生到18歲,那時他叫雷正興,成長、學習、生活、工作在長沙望城。第二階段從18歲到22歲,工作生活在遼寧撫順。
1940年,雷正興出生在長沙望城區安慶鄉簡家塘村。到他7歲時,父母及哥哥相繼去世,他成了一名孤兒,受盡了欺凌與磨難。解放後,由政府撫養長大,並讀完了高小,並安排他在政府機關工作。正是這樣的親身對比,讓雷鋒感覺到了新社會的變化。他在日記中記述了這種心路歷程:「黨和人們把我從苦海中拯救,給我吃的、穿的,送我讀書,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溫暖和幸福,黨像慈母一樣,哺育着我長大成人。」
雷鋒精神從撫順誕生,但長沙是雷鋒精神產生、萌芽的搖籃。在望城的18年,是雷鋒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奠定了雷鋒精神的基礎,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種精神塑造代代人。60年來,家鄉人民熱愛雷鋒、敬仰雷鋒,傳承發揚雷鋒精神已經成為一種行動自覺,它根植於人們的內心。
在雷鋒家鄉望城,處處都是「雷鋒」的身影,「出了雷鋒學雷鋒,學了雷鋒出雷鋒」的「森林效應」從望城走向長沙,走向全國,望城成了中國的「雷鋒窩子」。望城人把學雷鋒這支「道德長跑接力棒」傳遞着,把雷鋒精神作為一種信仰來追求、一份情感來守護、一種擔當來繼承、一種敬畏來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