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幼教事】蔡倫改良造紙法 天下齊用蔡侯紙

◆ 用蔡倫造紙術製成的紙,被稱為蔡侯紙。圖為造紙匠人用造紙古法手工製作出蔡侯紙。資料圖片
◆ 用蔡倫造紙術製成的紙,被稱為蔡侯紙。圖為造紙匠人用造紙古法手工製作出蔡侯紙。資料圖片

  說到中國的「四大發明」,大家都知道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四大發明」的說法源自美國學者托馬斯·弗朗西斯·卡特(Thomas Francis Carter)在1925年出版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一書序言中。

  我們先談論對造紙改良鼎鼎有名的關鍵人物——蔡倫。在之前的教科書中,都會把造紙歸功於蔡倫,不過,隨着1957年在陝西省西安市的一座西漢古墓中,發現88片古紙,又在1973年在甘肅居延漢代遺址中發現兩片西漢紙,我們幾乎可以下結論:東漢的蔡倫不是造紙術的發明者,而是改良者,但他對造紙的貢獻仍是功不可沒的。

  我們先簡略了解一下蔡倫的成長背景。蔡倫出生於鐵匠家庭,自幼聰明好學,對鑄鐵、冶煉、採礦很感興趣,更愛研究。蔡倫12歲淨身入宮,成為宦官。我們無法得知蔡倫為何造起紙來,但可知道的是在蔡倫入宮前,他已有基本的手藝知識,對礦石頗感興趣,而且根據《後漢書》形容,蔡倫是有真才實學的,多次進諫朝廷施政的得失,贏得漢和帝的信任,被任命為監管朝廷工藝的「尚方令」。

  蔡倫造紙一事,見於《後漢書》:「倫乃造意,用樹膚(皮)、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在古時,要造一張紙是非常複雜的事,要經過剪下、漚煮、打漿、懸浮、抄造、定型乾燥等基本操作,才可把各種纖維造成紙,當中要經過多少失敗、幾多嘗試、無數酸楚。

  蔡倫的努力,不禁使我們想起有「中國福祿貝爾」、「中國幼教之父」美譽的陳鶴琴(1892-1982)。陳鶴琴提倡「活」(即生活)教育,重視「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的精神,亦強調學習要通過「做(實踐)」,在做中學,不斷求進步。陳鶴琴的主張正正是蔡倫的影照。

  再說,陳鶴琴十分重視幼兒教育,他認為「教人要從小教起」,幼稚期(從出生到7歲)為人生最重要的時刻,兒童的習慣、語言、技能、思想、態度和情意要在此時期打好穩固的基礎;因此幼兒教育是一生學習的基礎。想到蔡倫從小刻苦學習打鐵,更鑽研技術,那份堅忍、創新、實幹的意識形態就在幼年萌芽,到長大以後,繼往前進,創出劃時代的造紙技術,造福江山社稷,功於天下,名傳至今!

  ◆ 梁可茵老師(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