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多管齊下令保健品市場更健康

民建聯觀塘支部昨日公布最近一項調查指出,過去一年有78.8%受訪市民曾服用各種中西保健食品,51.4%是基於調理身體和預防疾病原因服食,但10.7%表示曾出現不良副作用,29.3%認為保健食品的功效陳述有誤導或誇張,37.6%市民認為當局監管不足。新冠疫情三年,市民預防疾病意識高漲,帶旺保健產品銷情,只可惜業內產品良莠不齊,當局應嚴肅整治亂象,加強監管,提高保健品准入門檻,以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保健產品理論上能促進身體健康、抵抗疾病、提高免疫力,甚至能起到延緩衰老作用,故而在全球大行其道,常見包括維他命、氨基酸、礦物質或膠原蛋白等類別。在本港亦常見有中成藥被用作保健品來使用,例如一些聲稱具有滋陰健脾、養血壯陽等功效的中成藥,能幫助調節人體機能,亦有一些針對特定症狀的中成藥,據稱在病情治療改善後,也可以輔助作為保健品之用。
然而,不論是保健類的中成藥,抑或是通過現代科技手段研製出來的保健品,即使如何安全,倘若使用不得其法,亦可能會對人體構成危害,例如過度攝取特定營養素,或對人體引發過敏甚至中毒症狀。有研究指出,部分孕婦過量攝取維他命及礦物質,會導致胎兒畸形或增加嬰兒患自閉症機會;不當給小孩食用營養食品,恐導致性早熟影響骨齡,不利健康成長。此外,服食某些保健品和藥物會互為影響,引發副作用。當局應加強公眾宣傳教育,服用保健產品前,不但要留意產品說明和劑量,最好亦應事先諮詢專業人士意見。
由於保健品市場龐大,利潤驚人,但審批程序相對簡單,市場准入門檻較低,因而長年引來不法商人濫用規管灰色地帶,以各式營銷手法誇大、誤導或捏造產品功能和屬性及提供虛假訊息,以次充好賺取昧心錢,給消費者帶來安全隱患。當局一方面應加大巡查,針對失實說明和宣傳進行嚴格審查,包括為時下流行的直播帶貨和社交平台宣傳等制定更嚴格的廣告標準和規則,以規範市場秩序。但說到底,健康的身體和生活,離不開正確飲食和運動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