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點評:美銀行業存系統性漏洞

  盧 琦

  美國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金融機構陷入前所未見的危機,多間大型銀行倒閉,但當局未有加強監管力度,對銀行業採取放任態度。近期兩間大型銀行在48小時內先後倒閉,更涉及全美資產規模排第16的矽谷銀行(SVB),反映銀行業存在的系統性問題,這場風暴更可能觸發骨牌效應,在該銀行有大量存款的許多初創科企蒙受巨大損失,其他銀行尤其規模較小的銀行也將受衝擊,掀起更大危機。

  SVB長年嚴重依賴存款,自然極易遭受短時間擠提衝擊。SVB大舉投資的美國國債,卻在聯儲局接連加息下迅速縮水,也為今次倒閉埋下伏線。更不用提完全依賴虛擬資產業界支撐的銀行Silvergate,一旦稍有風吹草動,虛擬資產市場迅速崩潰,銀行也再難獨善其身。

  然而多年以來,作為「超級監管者」的聯儲局,卻從未針對大型銀行提出嚴格的壓力測試,包括考驗銀行如何應對接連加息導致利率攀升,預估銀行證券投資組合可能蒙受的損失。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最近已警告,全美銀行證券投資組合賬面虧損高達6,200億美元(約4.86萬億港元),大批銀行沒有監管壓力,更是持有債券直至到期,都未意識到已積累巨額虧損。

  面對「大得不能倒」的銀行設法逃避監管,當局未見採取有力行動。在個人存款和按揭貸款業務屢爆醜聞的富國銀行,早已是各類監管懲罰的「慣犯」。然而從前年到今年,從國會到監管機構,將富國銀行「拆骨」的呼聲不斷,卻從未有任何措施落實,在受害人愈來愈多、罰款賬單愈來愈長下、富國銀行的內部整頓仍在原地踏步。

  至於聯邦金融監管法案則被黨爭反覆拉扯。民主黨人2010年推出《多德—弗蘭克法案》,試圖解決金融業界的系統性風險。只是不出8年,重掌國會的共和黨人就「護航」時任總統特朗普大筆一揮,數十間美國大型銀行得以「放生」,免受法案監管。所謂「保護消費者」的立法呼籲,早已成為一紙空談。

  希望建立良好的金融監管體系,內部機制建設和外部監管措施缺一不可,公私營部門也要共同努力。可惜現時美國只有朝令夕改的法案政策、龐大臃腫的監管架構,以及陽奉陰違的大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