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兩會/中國經濟復甦擊碎美西方唱衰雜音\張敬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最引人矚目的是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左右的預期目標。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左右的經濟增速,中國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的說法,5%左右的預期目標符合經濟運行走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一方面,雖然疫情三年讓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是過去五年中國年均經濟增長依然維持在5.2%的中高速水平。這不僅凸顯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也折射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穩中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另一方面,疫情陰霾散去,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動力強勁,前兩個月中國經濟強勢復甦。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在2月創近十一年來的最高月度增幅,凸顯出中國經濟的快速回升。

  帶動全球復甦的「主引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期預測中國經濟今年將增長5.2%,高出此前預測值0.8個百分點。該組織駐華首席代表巴奈特更是樂觀表示,今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在三分之一左右。他認為,中國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會帶動其他經濟體平均增長0.3個百分點。這也意味着,中國經濟依然是帶動全球經濟復甦的「主引擎」,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維持在穩定高位,超過七國集團的總和。

  從國家發展改革委反饋的信息看,31個省區市中有27個省份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高於全國,其中有23個省份為5.5%或以上,地方有信心,「國富」有保障,全年經濟增長實現5%左右的預期目標幾無懸念。

  正因為如此,美西方各大機構和媒體的評價是「保守」「溫和」「適度」。顯然,他們也認為今年中國經濟復甦進程會加速,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會超過5%。美西方機構和媒體的看法,其實充滿了複雜情緒。他們並不希望中國經濟真正復甦,美西方對中國經濟的判斷主要還是「唱衰」,認為三年疫情之後,中國經濟會一蹶不振。他們放大中國房地產市場和債務高企的風險,炒作製造業和外商出走中國,認為中國消費動能難以維繼,甚至有媒體認為中國步入「中等收入陷阱」。

  當然,這些不值一駁。過去五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5.2%,依然屬於「中高速」水平。即使2022年經濟增長只有3%,但也超過美國的2.1%,其他發達經濟體也徘徊於低位增長區間。關鍵是,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去年陷入40年來破紀錄的高位通貨膨脹,中國3%的經濟增長質量遠好於美西方的經濟增長質量。以中美兩國為例,2022年美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工業生產者出廠物價指數同比分別增長8%、16.5%,而我國則分別上漲2%、4.1%。美國高通脹下的2.1%的經濟增長和中國物價平穩下的3%的經濟增長,孰優孰劣不言自明。

  至於全球資本和製造業逃離中國的說法,更是謠言。從美國新能源車頭部企業特斯拉在上海建設超級工廠,到全球多家跨國企業繼續深耕中國市場,更顯中國市場的不可替代性。美國曾因次貸危機引發華爾街金融危機,日本和歐洲也都曾因房地產泡沫而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但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經過多個周期宏觀調控,並未出現「硬着陸」。針對房地產市場的問題,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年初各地出台的相關措施,從供給側到消費端兩端發力,通過解決房地產企業的資金保障和消費端釋放剛需購房需求予以解決。從前兩個月的房地產市場看,一二線城市的首套房貸款利率已經降至3.8%左右,樓市需求也在提升。房地產市場的風險已經降低,開始「軟着陸」。

  依自己節奏發展經濟

  從春節假期消費到房地產市場的復甦再到新能源車的產銷兩旺,凸顯14億人口的中國大市場,依然具有強大的消費潛能。更重要的是,無論是過去五年經濟年均增長5.2%,還是今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中國經濟始終維持着中高速增長的節奏在新技術新產業布局和貿易領域──譬如新能源汽技術和產業,再如對「一帶一路」沿線的貿易增加,都釋放出中國特有的貿易活力。經濟在發展,產業在更新,消費在復甦,這樣的中國,反華勢力當然是不想看到了!

  唱衰中國是西方政媒的慣性敘事。隨着中國經濟復甦,美西方政媒和機構的各種「預測」已經失效。5%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更擊碎美西方唱衰中國的謊言。

  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高質量發展,5%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契合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在此情勢下,中國經濟發展有自己的節奏,不會被西方的雜音所左右。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