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語背後】屯門·新安·盆菜(上)

◆屯門軍鎮轄區 網上圖片
◆屯門軍鎮轄區 網上圖片

  木 木

  南頭半島位於深圳西部,半島南端有蛇口集裝箱碼頭。碼頭隔深圳灣相望,不遠處便是香港18個地方行政區之一「屯門」。屯門是一個老地名,原為邊防重鎮,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北宋宰相、史學大家王溥編撰的《唐會要》有如下記載:「開元二十四年正月,廣東寶安縣新置屯門鎮,領兵二千人,以防海口。」

  香港屯門區作為上世紀七十年代麥理浩之治新市鎮建設的代表,目前是全港居住人口最多的衛星城。但對港島、九龍居民來說,屯門是一個遙遠的存在,就像南山、福田居民眼裏的大鵬。當然,屯門區不只有新市鎮,還包括一些傳統社區,如大欖涌、掃管笏、龍鼓灘等。其實,屯門自古以來就是與製鹽、漁業和海上貿易相聯繫的港口聚居點,亦是屯兵守疆重地。唐代開埠,宋元時期步入繁盛,戰略地位日益凸顯。明末以後,葡萄牙、英國相繼把這一帶作為侵略中國的基地和販運鴉片的轉運站。風雲之勢,延續千年。

  當你乘車路過葵涌碼頭的集裝箱和塔吊森林,沿屯門公路西行,左手邊是碧波蕩漾的大海,右手邊是綿延起伏的山巒,左顧右盼,不由你不浮想聯翩。

  屯門鎮作為有影響力的軍事建制,設立於開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其時,唐朝國力達及鼎盛。玄宗皇帝經多年勵精圖治,征高麗,滅突厥,降吐蕃,臣南詔,建立起幅員1,076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帝國,人口達8,000萬,倉廩豐實,八方來朝。設立屯門鎮,反映了大唐王朝經略南海的雄心。固定駐兵兩千人,是一個不小的軍事存在。據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所載,屯門鎮駐兵是頗有戰鬥力的:「東莞南頭城,古之屯門鎮……天寶二載(743年),海賊吳令光作亂,南海郡守劉巨麟以屯門鎮兵討平之。」

  屯門,本意為屯兵的營門,尤指沿海地區的軍營,文人墨客多有吟詠。宋代詩人郭祥正在長詩《廣州越王台呈蔣帥待制》中有「屯門鉦鐃雜大鼓,舶船接尾天南回」的描寫,方一夔的長詩《次韻稼隱告歸》則作「風濤拍屯門,潰作無底壑」之嘆。屯門作為一個建制單位,從名稱變化中亦可看出與兵營的淵源:唐代稱屯門鎮,宋代稱屯門寨,明代則稱南頭寨。

  屯門鎮所與寶安縣治同處南頭城。唐至德二年(757年),縣、鎮分立,寶安縣更名東莞縣,移治於今東莞市。屯門鎮留駐南頭,專司海防,行政管理屬東莞縣。屯門鎮當時的轄地遠不止於今天的香港屯門區,而是包括深圳市瀕江臨海的寶安區、南山區、福田區、羅湖區、鹽田區、大鵬新區加整個香港特別行政區,從珠江口東延至大亞灣,倚山面海,島嶼眾多,水灣密布。這一帶是波斯、天竺及南洋諸島商船通往廣州的必經之路,常有海盜出沒。隨着海上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朝廷屯兵海門,以護商旅,故名屯門。

  因此,屯門是深港兩地的共同起源,得名早於新安,更早於深圳和香港。有關屯門的記載不但見於史書,唐宋詩詞裏亦有體現。比如,韓愈的「屯門雖云高,亦映波浪沒」,劉禹錫的「屯門積日無回飆,滄波不歸成踏潮」。可以看出,時人心目中的屯門印象,雖不似邊塞之蒼涼,卻是山遠水闊、巨浪滔天的。加之,屯門鎮設立不久,就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朝廷自顧不暇,經略南海的宏圖大志難以為繼,南疆意象愈發蠻荒了。

  南宋末年,流亡小朝廷把屯門鎮視為最後的避風塘,試圖憑藉山高路遠的地勢和風急浪惡的大海負隅頑抗,阻擋住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可是,轉戰數年,氣數終盡,只餘下崖門決戰的慘烈和十萬軍民隨主蹈海的傳說,餘下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絕世氣節傳頌至今,餘下九龍半島宋王臺、南頭半島少帝陵與拍岸驚濤朝夕相伴。

  蒙元統治中國不足百年,便為朱明王朝取代。明朝建立後,以兩大海防要津鎮守南疆,即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原屯門鎮東西部分別設立的大鵬守禦千戶所和東莞守禦千戶所。此後不久,隨着新大陸的發現及重商主義的發展,世界進入大航海時代,相繼崛起的歐洲國家四處尋求海外市場。於是,早期葡萄牙帝國與大明帝國在屯門迎頭相遇。

  正德八年(1513年),葡萄牙商船隊到達珠江口,要求登陸進行貿易,未獲明政府批准,便在水面上與中國商人交易。與此同時,葡萄牙海盜船侵佔「屯門海澳」,即今深圳南頭半島、內伶仃島及香港屯門區一帶,修築工事,設刑場,製火器,並刻石立碑以示佔領。此後,葡萄牙人多次強行進入珠江內河,遭到明朝水師頑強抵抗,被迫退守「屯門島」。屯門島又叫貿易島,是葡萄牙人經詢問當地人後給所佔小島起的名字,中國典籍中並無記載。據考證,屯門島可能指的是內伶仃島或大鏟島,亦有可能是香港大嶼山。

  葡萄牙人在屯門一帶燒殺掠奪,當地居民怨聲載道,紛紛向官府告狀。正德十六年(1521年)8月下旬,廣東海道副使汪鋐率部向盤踞附近海域的葡萄牙人發起全面進攻,戰事持續一個多月,史稱屯門海戰。這是中國第一次抗擊西方殖民主義入侵的戰役,大獲全勝。官府隨即下令水師,凡見到懸掛葡萄牙旗幟的船隻就將其擊毀。此後30年,中國典籍中再沒有葡萄牙人侵擾廣東沿海的紀錄。直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通過賄賂廣東官員獲得在澳門的通商權,並於隆慶六年(1572年)獲准租住澳門,開啟了西方列強在中國建立管治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