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住得愈逼愈易病

◆社聯一項調查發現,居住環境愈差,住戶對生理健康的自我評價愈低。
◆社聯一項調查發現,居住環境愈差,住戶對生理健康的自我評價愈低。

◆獨居戶李先生居於一間面積僅100平方呎的劏房。
◆獨居戶李先生居於一間面積僅100平方呎的劏房。

各類住戶醫療支援對比
各類住戶醫療支援對比

  兩成半劏房戶一個月內曾抱恙 全港住戶同期僅一成生病

  劏房戶居住在狹窄空間、不時要與蛇蟲鼠蟻同眠,加上空氣不流通,身心健康也受嚴重影響。社聯一項調查發現,居住環境愈差,住戶對生理健康的自我評價愈低。近兩成半受訪劏房戶過去一個月曾感到身體不適、生病等,大多只服用成藥了事。不過,全港住戶整體僅近一成人一個月內曾生病。同時,劏房戶在飲食和睡眠方面亦較整體市民為差,甚至較少進行身體檢查和求醫。社聯建議特區政府設立「18區基層醫療發展基金」,資助社區組織提供健康風險評估及篩查等基層醫療預防服務。◆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

  輪候公屋超過8年的59歲獨居戶李先生,每月花4,200元租住一間面積僅100呎的劏房,房間放下床、一個櫃及一張細枱後,便僅餘一條狹窄通道。從事夜班司機工作的李先生日間需在劏房休息,惟因劏房隔音差,經常被鄰居開水喉聲及一些裝修聲音影響清夢,導致精神不振,甚至影響晚上開車。

  由於劏房內沒有廚房,李先生甚少煮食,最多只煮即食麵,平日三餐幾乎都是外賣,亦甚少食新鮮蔬果。家中的窗戶對着二樓天井不能打開,空氣不流通,他寧願到公園坐,至少可以呼吸新鮮空氣。

  劏房戶盼速「上樓」改善生活

  李先生深知自己飲食不健康,但因居住環境限制較難改變,如有病痛亦甚少去睇醫生,大多購買成藥服用,過往亦沒有做過身體檢查。他只盼望盡快「上樓」改善生活環境及飲食習慣,讓自己變得健康。

  許多劏房戶與李先生一樣,惡劣居住環境影響身心健康、飲食習慣普遍較差,亦欠缺預防性的支援服務。社聯去年中下旬訪問1,105名低收入劏房住戶,發現九成半以上受訪者自評健康狀況時,平均值低於50分,16%人自評健康狀況屬於「差」。劏房居住環境愈差,住戶的自評生理健康愈集中在低分區。

  研究亦發現,劏房戶在飲食和睡眠方面較整體香港市民差,亦更容易生病,過去30天感到身體不適、生病或有病徵的受訪劏房戶約24%,遠高於整體香港市民的9%,然而他們較少做身體檢查和求醫,亦欠缺預防性的支援服務,而住劏房的單親家庭及獨居戶有較高的健康風險。

  社聯總主任(政策研究及倡議)黃和平解釋,單親家庭或需兼顧上班及育兒,因此睡眠時間較少,身心疲憊,健康風險更高,而獨居戶居住的劏房可能沒有廁所及廚房,一個人煮食亦不方便,因此大多食高鈉高糖的即食食物,較多患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冀建「社區空間」改善生活環境

  黃和平指出,未能建立健康生活習慣的劏房戶,正是基層醫療服務的主要目標對象。政府早前公布基層醫療藍圖,較多探討已病者的介入、治療等,而如何從社區環境、居住環境出發讓基層不要生病亦同樣重要,故社聯建議設立「18區基層醫療發展基金」,設計合乎社區需要和針對個別特殊社群的服務,同時增設社區藥房,為基層市民和長期病患者提供免費藥物諮詢服務和可負擔的藥物,及提供用藥教育活動,建立「社區空間」提供廚房、寬闊光明的學習或工作空間等,協助劏房戶改善與生活環境相關的生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