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味人與自然

  龍虎山塌樹藝展

  今年是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成立15周年,為紀念中心成立及增強公眾對自然的認識,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舉辦藝術×生態企劃展《一樹無聲》,展期持續至3月9日。展覽以「Treeology」為題,透過公開徵集,選出以「塌樹」為靈感的展覽提案,與策展單位「島仔藝術」及8位本地藝術家合作,以真實的塌樹引發靈感及創作出7個藝術裝置和1篇小說,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展覽由室內延伸到室外,重塑塌樹現場,打開觀眾的感官與想像。

  文、攝:樊慧杰

  2018年,颱風「山竹」將藝術家蘇嘉慧家中窗前的樹木吹倒,使她感到生命短暫和無能為力。「樹木會有痛感嗎?如果人有幻肢痛,那麼,倒塌的樹應該也是一樣。」帶着這樣的想法,蘇嘉慧創作了《浮遊幻肢》,以鐵絲和輕薄網紗重塑飄浮空中的「幻肢」,邀請大家一同思考與感受樹的傷與痛。

  《樹木的解剖課》藝術家朱韋匡這樣介紹他的創作靈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木頭其實不是一般的木頭,像桌子椅子,都是經過人工處理的。但是我有興趣想知道真正的木頭是什麼樣子,於是我用解剖的方式,去了解樹木有什麼樣的生活。我在解剖的過程中看到,木頭還有不同的部分。在濕潤環境中生長的木頭顏色較深,反之顏色較淺。」

  朱韋匡引導觀眾去傾聽作品中的聲音,他闡述道,「這是幼蟲在樹木中生活的聲音。樹木雖然倒下,看上去失去了生命,但在它的內部,仍然延續着其他的生命,這就是這個作品有意思的地方。」

  多感官體驗豐富想像

  你有注意過樹的氣味嗎?《塌樹之味》選擇了4種樹木的芳香精油,供參展觀眾親身體驗,觀眾可將精油滴在主辦方提供的書籤上帶離展館,讓這段體驗延伸更久。

  你能聽到樹內的聲音嗎?樹,一直被認為是沉寂無聲的,而聲音裝置《樹囈》把龍虎山收集得來的細微環境聲音放大播出,編成一段關於樹木生命的詩歌。《樹木的解剖課》裝置中,亦是加入了聲音,向觀眾展示樹幹中的生命歷史:即使樹木倒下,樹幹中生活的生物們仍在繼續活動,那些我們平常不會注意的地方,其實一直都醞釀着生機。

  你有好奇過樹木的生命嗎?作品《原點·循環》以樹木的年輪為創作靈感,當費納奇鏡上的角色開始轉動,就像人們進入循環不息的生命循環,與大自然流轉共存。機動雕塑《萌櫱》解作樹木砍掉後重新長出的新芽,藝術家以塌下的台灣相思,結合機械花的盛開,寓意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室外裝置《遊枝散策》幻想樹木失去生命之後,化作20件姿態各異的陶人偶,頭上插着斷落的樹枝,穿梭在大樹之間。作品分散在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的各處,以不同的擬人姿態,探討樹木行將離別時的感受。

  多角度創作呼籲生態保護

  2018年是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成立十周年,這一年它首次籌辦「感知自然」項目,以期引起大眾對環境的關注。5年來,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透過出版和展覽,以文字、繪畫、攝影、雕塑等融合歷史生態與藝術的多角度創作,描繪人與自然休戚與共的關係,此後還陸續舉辦了多項展覽:《感知自然—就是龍虎山》(藝術×生態思考,2019)、《牠它他的生態半部曲》(香港生態發現史,2020-21)、《龍虎山裏面》(生態攝影,2020)、《動物的煩惱日常》(親子互動,2021)、《隙光》(藝術,2022)、《抱抱龍虎山》(在地生態,2022)。

  本次《一樹無聲》展覽是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為紀念成立15周年及增強公眾對自然的認識而舉辦的,展覽圍繞真實塌樹事件創作,其中多數為颱風破壞,希望藉此引發人們對生態保護的思考,正如主辦單位對此展覽的描述:「有時,當樹塌下,我們反而看到更多。」

  《一樹無聲》 展覽

  日期:即日至3月9日

  時間:星期二、四至日

  10:30am-5:30pm

  星期三

  10:30am-2:30pm

  門票:免費

  地點:香港半山旭龢道50號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