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預算案鋪路未來 扶貧還要加把勁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公布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好消息是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興建約36萬個公屋單位,比房策目標多約二成,並提出以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等前瞻性發展方向,引領經濟步伐。但一如事先張揚的受困於財政壓力,派糖和稅務減免等短期紓困普遍「減甜」。隨着社會逐步復常,財算案聚焦經濟復甦、鋪路未來的策略無可厚非,惟在優化社會二次分配和縮窄貧富差距等扶貧工作不應缺位,尚需加把勁。

  本財年,政府逆周期措施和防疫相關開支龐大,財政赤字遠超預估,達到1,398億元,再加上外圍經濟環境仍然充滿不確定性,預算案花了不少心思在推動香港疫後經濟發展,包括增撥 5.5 億元予貿發局協助企業開拓新興市場,並針對本港發展瓶頸,致力推動數字經濟,預留 5億元推行數碼轉型支援,5,000萬元加速Web3生態圈發展,30億元發展人工智能, 60億元資助生命健康科技,同時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與大灣區重點產業強強聯手,帶動經濟走出困境,邁向高質量發展。這一系列措施,確實關乎本港未來發展的命脈。

  針對社會逐步復常,預算案強調重啟旅遊的重要性,支持復辦各項盛事,又提出啟動「開心香港」項目,冀望能刺激本地消費,並預留逾5億元繼續吸引旅客來港。惟囿於資源偏緊和量入為出的理財思維,預算案不但將電子消費券減半至5,000元,亦將百分百退稅上限由1萬元降至6千元,住宅差餉寬免則由四季變兩季,其餘紓解民困措施如綜援、生果金和長者生活津貼、公共交通費用等雖然有所着墨,卻都無甚驚喜,令人擔心理財過於求穩,刺激措施「唔湯唔水」,或會導致復常動力不足。

  巧婦難為無米炊,短期減甜轉以投資未來,支援企業振興經濟,對改善庫房收入和市民就業都有莫大幫助。惟過往市場的二次分配功能失衡,而新一屆政府在扶貧方面,迄今較為人熟知的「共創明Teen計劃」,範圍過於狹窄,預算案又缺乏借助稅制優化二次分配路徑。當經濟走向復甦,如何不斷提升和充實市民的獲得感,特別是讓基層市民享受經濟成果,將是對政府施政的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