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不斷為香港發展注入正能量\吳志斌

  上任一個多月的中聯辦主任鄭雁雄早前接連舉辦多場春茗活動,與香港社會各界人士廣泛交流,在與香港媒體高層見面時,鄭雁雄主任表示,他要求中聯辦幹部職工人人做到懂香港、愛香港、為香港好。他還指出,在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上,香港不但不會「拖後腿」,而且可以當「排頭兵」,更可以發揮五大擔當:「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重要作用、發揮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重大角色、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出示範、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鄭雁雄主任履新後首次見傳媒時曾表示,會做到「在香港多講『北京話』,在北京多講『香港話』,竭盡全力服務推動香港『一國兩制』行穩致遠。」鄭雁雄主任的真情流露,殷切盼望,點滴由心,都關乎着香港如何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參與者,如何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如何書寫中國故事走向世界的好篇章。

  說好香港真實故事

  懂香港,愛香港,為香港好,這是一條需要雙向奔赴的「心」路。一方面,內地民眾需要理解香港,求同存異,要形成血脈相連、惺惺相惜的認同和共識。隨着內地與香港恢復全面通關,不少內地旅客以自由行的方式來港觀光購物。然而,內地一名網紅早前在抖音發布短視頻,挑戰在香港一天只說普通話會不會被翻白眼。該網紅先後在酒店前台、找換店、旺角和尖沙咀的食肆、連鎖鞋店等場所以普通話與職員溝通,得出的結論是「香港的歧視無處不在」。有關視頻瞬間引發了兩地網民的熱議,小部分內地網民因而對香港產生了誤讀和誤解。

  在筆者看來,該名網紅的行為,大有為了增加流量而博出位之嫌。視頻內容損害兩地民眾情感、渲染兩地文化矛盾,更是不懂香港,不愛香港的表現。眾所周知,香港一直奉行的是「兩文三語」的語文政策,即以中文和英語作為書寫語,而粵語、普通話、英語則是日常溝通的語言。對於老一輩的香港本地人而言,普通話是他們比較薄弱的部分,但隨着普通話教育在年輕一代群體中的大規模普及,普通話的使用率也在香港日常生活中穩步上升。換而言之,目前,在香港使用普通話沒有「絲滑順暢」,並不是因為香港人歧視說普通話的內地客,而是因為普通話的普及程度在某年齡階層的港人生活中並未達到熟稔的水平。他們常會因為聽不懂,說不出普通話,而呈現出「溝通不順」的「焦慮」情緒。若大家到廣東部分城市去了解一二也必然會發現,對於許多老一輩的廣東人而言,普通話使用程度亦非流暢。

  該名網紅藉着「香港」二字,挑起普通話歧視的話題,何嘗不是加深了內地民眾和媒體對香港的「負面」印象?網紅自己「聽不懂」粵語,便覺得說粵語的港人歧視傲慢,這其中的幼稚邏輯也令人可笑,如此憑藉自己的有限認知和博眼球的目的,來誇大兩地文化分歧,實在是一種不可取的無理行為。

  但與此同時,懂香港、愛香港,本質上也包含着另一個議題,那就是「懂內地、愛國家」,更要實現兩地互愛互助,在這一過程中,大眾媒體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正如鄭雁雄主任強調,「若要推動香港由治及興,離不開廣大媒體的共同參與」,尤其是媒體要「共同見證『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真實有效傳播、避免誤判誤讀,不斷地給香港社會注入正能量。」

  內地一些人對香港的誤讀和誤解也從側面反映出,香港故事在內地講得太少、太單一。多年來,香港對國際都會和世界城市的形象念茲在茲,但香港在內地的形象和傳播一直都處於匱乏不足的狀態。尤其是,內地民眾了解香港的信息渠道頗為「稀少」,而近年由於非法「佔中」和黑暴,更是讓香港形象在內地媒體和民眾心中一落千丈。

  提升港人國家認同

  講好香港故事,不僅是要對外講,也要對內講。香港特區管治團隊和社會各界要讓香港重新走入內地民眾的心裏,更要讓內地的風景納入港人的視線。相互講好兩地話,是一種換位思考的姿態,更是一種設身處地的邏輯。只有說得好兩地的話,才能讓懂香港的故事變成懂中國的故事,才能讓愛香港的情感上升到愛國家的認同。

  說話是人際交流的開端,說話更是文化交流的渠道。如今的香港正進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香港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現人心的回歸,那就意味着管治階層要能說兩地的話,懂香港、愛香港就是要把香港的故事說得出,說得好,不僅要用英文說,更要用普通話說,這才是雙向奔赴的「心」路的正確打開方式。

  中國僑聯委員、安徽省政協委員、香港安徽聯誼總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