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優勢/加快科研成果轉化 增強競爭力

是次峰會是香港工程科學院首次構建的一個強大網絡,匯聚灣區經濟體的專業人士、商界領袖和機構。在昨日主題會議中,大會就「大灣區:未來經濟新灣區」和「從實驗室到科技園的輪迴:大灣區端到端科創生態體系建設探索」兩個主題展開討論。有業界人士表示,兩地的緊密合作交流能加快產品的測試;此外,大學要用市場和創業的標準評估教學和科研。
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主講未來經濟新灣區。馮國經說,粵港澳大灣區的土地面積較世界其他三個灣區大、人口亦最密集、交通便利,而行業、研究的多樣性也十分豐富,是一個大的經濟體。但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均GDP還是比其餘三個低一些,亦存在區內城市服務產業不平均,及整體服務業生產低於其他灣區等問題。但香港具有「一國兩制」的優勢,為大灣區得以良好發展的重要基礎。
馮國經說,香港基礎科學佔優勢,但要將科研成果落地,需借助內地市場的力量。例如如何快速生產足夠數目的產品範本,乃至可以在市場測試,包括市場競爭力、定價、消費者接受程度等,再快速將反饋送回到實驗室。當中最關鍵的就是速度要快、市場要龐大,這是在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可以做到的。只有令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才能把握時間連接世界市場,與世界競爭。
市場與創業標準評估教學科研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XbotPark機器人基地創始人李澤湘亦提到了產學研融合的問題。李澤湘認為,要實現產學研融合,關鍵在於了解社會產業發展過程中,人們的重大需求和痛點;以及思考若要達到這個需求,業界需要什麼樣的技術和人才。因此設計好大學科研人才的課程培養方案很重要。
李澤湘說,當大學在構思一個課程體系時,要思考如何能培養可以引領產業和行業發展的新一代人才。該課程內容除了是跨學科知識,還要基於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知識的灌輸,包括設計思維、產品思維、機械控制等能力;而學生要能從項目中累積經驗。「所以我們要用市場和創業的標準評估教學和科研,這就是產學研一體化。」\大公報記者鍾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