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香港「小南極」 非有志者不能至
每每走在維多利亞港海濱長廊,看着海光山色,吹着濕重的海風,聽一聽那嘩嘩的濤聲,身體如同化作飛鳥游弋於海天之間,讓繃緊的神經瞬間放鬆下來。聽友人說,如果出海登島,那種愜意更勝於此。深秋時節,我們相約去香港最南端的島嶼——有着香港「小南極」之稱的蒲台島。
文、圖:顧宗周
船開了,站在方艉甲板上,看見朦朧遠山,密布的樓宇棲於延綿山脈中,以及被海浪沖刷露出嶙峋石體的島嶼,會讓人感到一種莫名的愉快。在船艙裏,與海和天相對,望着碧波蕩漾的海面像萬千魚兒跳躍,又似萬千鏡子閃耀,偶爾有燕鷗掠過水面,多少令人有飄飄然遺世而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覺。
將到蒲台島,看見島上布滿了裸露的赭石色岩石,在隱隱青山和碧海藍天掩映下,顯得無比壯觀。下船後沿着大灣走,看見島民晾曬的海苔和紫菜,海的氣息撲面而來。經過蒲台公所,往前走便到達天后廟。這座廟宇是兩進三間傳統中式建築,建在大灣的崖壁上,前方是墨洲島。廟內有道光十五年立的古鐘,可見這座廟的悠久歷史。在天后廟西面有巨大的石崖,那裏矗立着狀如巨型海螺的響螺石,猶如在緩緩爬山。每年農曆三月二十至廿四,在天后廟前上演神功戲,這應該是蒲台島最熱鬧的時候。
爬險山賞美景
我們準備繞蒲台島走一圈,於是從陡峭的廟背上山。沿着碎石徑忽而東折、忽而西轉,不出兩百米只見石脈棱棱怒起,漸多突石危岩,周邊亂榛縈亙,草長沒膝,需攀草牽棘才可向上。行至半山腰,看到一大片花崗岩斜覆其上有如荷葉,這時山體漸有嵯峨之勢。
路漸上愈陡,幸好石壁有鐵索供攀援,但每過一石都如從刀劍隙中行走,一步一悚。山谷凹陷處稍有灌木生長,綠意盎然,與赭石色的花崗岩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讓山體增加起異彩來。還沒到山頂,我們已經衣履沾透,氣喘如牛,於是稍作休憩。這裏山高風冽,可以飽覽大灣的美景,還可以遠觀拳頭石、孔子石、沉思石等奇石。東南方向的山谷則是長石排、大坑尾,清朝中期到蒲台島的客家人大多聚居於此。
沿着山脊前行,途經一片灌木叢來到牛湖頂,只見這裏岩石錚錚露骨,或上或下,或巨或纖,或直或欹,讓人不敢隨便往前一步,唯恐墮入懸崖。在這裏遠望,海浪衝擊海島北麓,怒濤翻壁,鏘然有聲,激起的浪花有如白鷺群飛,褐色的岩石被沖刷得如同銅牆般牢靠。這時,抬頭看見數隻麻鷹在上空盤旋,時而滑翔,時而俯衝。向西北望去,海和天都帶着青綠的顏色,與蒲台島相遙視的螺洲島及遠處島嶼則水霧朦朧,一塊塊煙雲如同飛絮般輕輕掠過海面。
自然雕刻奇石
經過一段花崗岩徑,到達觀日亭,這是蒲台島最高處,海拔一百八十八米。亭的周圍長滿灌木,但還可以遠眺一望無際的南海景致。從觀日亭下山是階梯,這時我們腰腿有些酸軟,有人需要倒着走。古人說上山容易下山難,誠不我欺。蒲台島東面是昂裝、南角咀,這裏花崗岩很多,裸露於漸黃的茅草和芒草中,這時才感覺稍有秋意。吹着冽冽海風,我不禁感慨大自然的威力,可以將白堊紀的花崗岩筆則筆,削則削,雕刻成僧人石、靈龜石、佛手岩這些獨特的地質奇觀,讓人不能不讚一辭。
由於往返的船很少,我們生怕耽誤了時間,於是急匆匆趕回碼頭。當船緩緩駛離大灣,蒲台島與我們漸行漸遠。在船上,不禁想起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雖然蒲台島不算險遠,但要下很大決心才能到達,這也算是「非有志者不能至」。遊山玩水尚且這樣,做其他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