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輪候長 無家者求診難
僅兩成患者願就診 社協倡外展隊設專科醫生
疫情下無家者人數持續上升,社會福利署已登記露宿者人數由2013年的595人,增至2022年的1,564人,十年間飆升1.6倍。社區組織協會昨日發表報告指,香港無家者正面對不同健康及醫療需要,近四成人曾受精神健康疾病困擾,一成人甚至出現嚴重精神混亂症狀,但由於輪候時間漫長,削弱無家者求診意慾。社協建議醫管局為外展隊增設精神科醫生編制,及增派專人跟進無家者的精神健康。
64歲的富叔現時露宿在長沙灣,在街頭露宿已超過20年,飽受精神病折磨,早年因為被幻聽和失眠困擾而求診。他表示,露宿街頭時曾有財物被盜,試過手機連帶藥物也被偷,需要向醫生要求重發藥物。
輪候需近2年 面診僅2分鐘
根據特區政府資料顯示,2017年香港16歲至75歲華裔成人當中,約有13%患有一般精神病科疾病,但社協去年進行的無家者健康及醫療需要研究,受訪的無家者中,分別有37.1%出現情緒不穩,11.3%出現精神混亂及8.2%出現幻聽幻覺等與精神健康相關情況,患情緒病的比例較整體人口高,惟僅24.7%受訪者有向精神科專科求診。研究亦發現,輪候治療的時間過長,使無家者不願求診,例如首次預約精神科治療,需時近2年,但每次與醫生面診往往只是2至3分鐘,不少無家者質疑這些問診方式,對控制病情有否幫助。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衛東表示,若有精神病困擾的無家者想前往精神病科求診,必須得到醫生的轉介及取得住址,資料齊還要輪候,七大聯網的精神科新症最長輪候時間達至80星期,不少人無耐性因此放棄求醫。他建議,特區政府效仿美國紐約做法,增設精神科醫生的外展隊編制,為有精神困擾的無家者即時進行評估並轉介專科求診。
此外,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陳仲賢指出,根據中文大學博群社區研究計劃以及香港無家者精神健康研究小組的調查,2018年香港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醫管局7支精神健康外展隊,以及非政府機構的外展服務,因人手限制,加上無家者一般居無定所,外展隊未能持續接觸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