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可愛

  王煒東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訓輔主任

  踏入兔年,坊間有慈善團體呼籲不要因一時衝動飼養兔子,要先考慮個人負擔能力,並要對小生命承諾終身。社交網站有不少類似呼籲,反映社會對保護動物的重視。

  幾年前曾有一個科學研究指出魚類有痛覺神經,認為把食用魚帶離水放在冰塊上,對魚來說是折磨。這個說法當時引來倡議動物權益的人士關注,並曾掀起討論,焦點是劏魚應使用更人道的方法。

  有人因愛護動物而吃素,有人心疼動物被困在籠中而罷去動物園。學校一直教授孩子要愛護動物花草,家長也抱着相同的價值觀陪伴孩子成長,相信很少家長會容許孩子虐待動物。

  筆者亦有類似不安,自開始養魚後,心裏多了一分掙扎:我養魚,但我又吃魚,但愛貓的人是不會吃貓的。有時在家中飯桌吃魚時,心中浮起一道疑問:我要否遮掩一下,不然魚缸內的小魚兒看見這個「可怕」情境,會否感到不安。

  最近為着魚缸的生態和衞生,我們到金魚街添購了一條清道夫。老闆說清道夫生命力強,能一直留在魚袋中,直到晚上也不會死。我卻不止掛念牠的生死,還有牠在魚袋中的感受,於是買了就急急驅車回家。

  近年興起到農場進行親子活動,「撈金魚」在農場十分常見。眼見金魚被當成遊戲工具,被帶離水面又再放回水中,就像人被掩着鼻孔又迅即打開准讓呼吸,看着也覺得辛苦。記得以前我曾讓孩子托着撈來的金魚拍照,想起也有點慚愧。

  跟孩子看籠中小兔,餵山羊,能否讓孩子學會愛護動物?我還未想得通透。可能多帶孩子看野生動物,更易找到愛護動物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