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打擊阻街應提升執法效率


  申訴專員公署主動調查阻街執法,批評食環署執法不嚴,部分黑點巡得多、告得少,而且被檢控個案中有八成以上是重犯者,2021年平均每名重犯者重複違規7.5次,反映罰款阻嚇力不足,建議引入累進式罰款機制,務求令違規者「針拮到肉知道痛」而改變劣行。公署的批評中肯有建議性,食環署應從速着手加以糾正,同時一併檢視前線人員執法過程中常遇的難題,檢討相關行動指引並給予支援,提升執法效率,累進罰則才能發揮效用。

  阻街問題由來已久,違規店舖不顧公德,長期霸佔街道靚位以增加生意額,並將罰款視為租金一部分,再加上判處的平均罰款只有1,000元,未能發揮足夠阻嚇作用,因而問題遲遲未能得到解決。政府去年底建議提高《定額罰款條例》中7項表列罪行的罰款金額,其中店舖阻街罰款增至6,000元,但輿論普遍認為相關阻嚇力仍不足。公署今次建議研究引入累進式罰款機制,重犯次數愈多,罰款愈重,的確是切中肯綮的辦法。

  另一方面,針對食環署人員巡得多、告得少,以及2018年至2021年每年有逾2,000宗投訴需時兩個月或以上處理,遠超30日內回覆的服務指標,若問題癥結是相關人員「蛇王」、得過且過混日子,當局可以通過加強管理督導加以改善。然而,過往食環署人員執法時,不時遭到阻街店舖人員以粗言穢語指罵、恐嚇,或以推搡等方式阻撓執法,增加執法難度,亦令食環署人員有所顧慮。一旦加大罰款,衝突情況或有可能會更嚴重。因此,當局必須為食環署前線執法人員提供足夠支援,例如修例賦予他們有移走阻街貨品的權力、增加裝備或由紀律部隊陪同,並更新行動指引,以提高執法效率。

  此外,科技日新月異,當局亦可考慮仿效現行衝紅燈電子檢控、雷射偵速系統電子檢控或「電子牛肉乾」對付違規泊車等做法,允許食環署執法人員在一定距離外以智能手機或相關器材進行攝錄,經過指定第三方核驗後便可發出電子罰單,或交由當區當值警務人員加以票控,以減少爭拗及無理對抗執法。否則即使加強罰則,沒有執法配合,恐怕亦難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