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中年/《客鄉途情遠》\輕 羽
現在大部分觀眾熟識的影視藝人張達明,本身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一九九二年,張達明憑着創作劇《客鄉途情遠》獲得第一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及「最佳劇本」獎,成績獲業界肯定。《客》劇的時代背景設定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主要角色是一個考慮移民的香港家庭,當中的單親父親突然要回鄉再婚,他的兩個兒子則各有所想,一位打算移民,另一位決意留港開創事業;另有一位從海外回港的青年,想要回鄉了解內地發展狀況。各人對內地都存着好奇,同時對香港的未來產生問號。
《客》定調為喜鬧劇,但並不是劇情胡鬧,而是個別場面令人忍俊不禁。例如角色們為了帶備物資給鄉下的親戚,於是把大量衣物穿在身上,希望藉此減輕賦稅。事實上,當時內地與香港的交通仍未發達,內地的物資仍未豐盛,故此港人每次回鄉都務求將物資盡量帶給摯愛親人。這就是血濃於水的明證。
新冠疫情可控,內地與香港交通復常,港人期待已久的高鐵列車重新開通,不期然令我想起話劇《客鄉途情遠》。
我依稀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自己仍是小學生的時候,曾經跟隨媽媽及姨母一起從尖沙咀火車站乘火車回廣州探親。當時在火車站需要由一些工作人員代書「介紹信」,扼要寫明返鄉目的和親友地址,方可成行。就像《客》劇一樣,媽媽帶了大量物資回鄉,可惜年代久遠,其他細節我已記不清楚。
時代進步,現在返鄉可說方便簡單。去年底,一方面我預計疫情穩定,將可復常,另一方面我察覺自己的「回鄉證」快將十年期滿,於是便前往續證。全程手續皆電子化,預先網上登記及填報資料,然後到證件中心付費,大約兩星期便能領取新證。
取新證件之時,更只需要在機器設備自行辦理,放入舊證,然後新證彈出,完全不經人手,令我感到新奇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