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社會/自律、節儉及尊重
學習目標:
初中生的家長會逐漸讓子女自行購物消費,因此,學生需要懂得明智消費的原則。明智消費在個人層面包括善用金錢、避免受騙,以及保障自己作為消費者的權益。從社會角度來看,明智消費可減少浪費、保護環境和善用地球資源。學生透過本課的學習,要分清楚什麼是「需要」和「想要」,教師可以透過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理解消費文化是如何產生的,而企業透過無孔不入的廣告和宣傳是如何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
相關新聞:
香港學生疫情期間在家利用電子產品上網課,手機網絡遊戲亦順勢大熱,成癮問題和大量課金的趨勢日漸嚴重。民建聯曾在2021年9月初就青少年沉迷網上遊戲問題進行網上問卷調查,有96.8%人表示,子女因疫情停課多了時間玩手遊。而「課金」問題,有20.1%人表示,子女曾透過手遊課金買虛擬商品。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主席鍾嘉敏說,有子女用父母的信用卡上網課金達一萬元之多,因手遊營辦商會利用廣告向玩家推銷,令小朋友「不知不覺多花了錢」,她建議政府應着力研究此類情況,立法為未成年人設立課金規範。
教學及反思:
教師在引入課題前,可以讓學生簡單列出過去一個月內的零用錢主要用於購買哪些物品上,每個項目大約花了多少錢。然後,學生可以反思當中是否有購買之後覺得其實不需要的產品,而自己購買的原因是什麼。可以邀請同學分享自己購買物品的原因。大部分同學可能會說出因為某個型號的手提電話、新推出的遊戲機、新款的球鞋很吸引,即使要價不菲,如果看到別人擁有,自己亦十分想要購買。購買新款電話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人有我有」的心態,或者覺得自己穿上新款球鞋有「型」,甚至走路生風。而教師可以在總結同學的回答後,引入本課的重要概念:過度消費。而產生過度消費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首先,企業透過媒體不斷向消費者推介商品,除了傳統的電視和紙媒外,年輕人更容易受到社交網站和短視頻的影響,很多網紅帶貨甚至比明星更具影響力,因此很容易因為看到網紅在社交媒體的分享,就希望擁有一樣的物品,追上最新的潮流。網紅在社交媒體的分享往往更具生活感,因此更受到年輕人的喜愛。
其次,企業不斷更新產品的設計和式樣,甚至透過飢餓營銷製造話題,使消費者認為名牌代表了身份象徵,為了追上潮流需要不斷更換最新產品,從而導致過度消費。
最後,青少年處於青春期,處於建構個人身份和個人認同的階段,因此容易受朋輩影響,為追求朋輩之間的話題做出從眾行為。例如很多青少年為求遊戲通關,每月花不少零用錢在課金上。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為何會產生這種現象,以及除了政府立法以外,如何減少和控制自己不必要的開支。
課堂總結:
隨着社會富裕,家庭經濟逐漸改善,加上網絡文化興起,新一代的消費習慣也跟以前大為不同。傳統的教育着重教導養成儲蓄習慣,但現在更需加上一些如何花錢,以及如何應對網絡帶來的消費需求。
課節最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反思如何分配自己的零用錢,可以引導學生將零用錢用於購買一些公平貿易產品、如何避開網絡的陷阱等等。
培僑書院老師 門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