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用薑科草藥 散寒化濕溫補

  薑科植物藥用歷史源遠流長,早在秦漢的《神農本草經》已有乾薑的記載。在漢的《傷寒雜病論》中,出現了生薑、乾薑等不同藥用規格。隨着時代演進,更多的薑科植物被收載於各本草著作中。不單如此,不同的藥用部位亦陸續被人們所重視並利用,本港市面出售的中藥材多從內地進口,薑科常用中藥材值得進行調查及整理。

  文︰香港中醫學會 藍永豪博士

  薑科Zingiberaceae全世界有55屬,1,400多種,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主產地為亞洲熱帶地區。我國有22屬,208種和10變種。藥用的有15屬100種,佔全國國產種類的1/2左右。本科植物中有很多是著名藥材,如砂仁、益智、薑、薑黃、草豆蔻、草果、山柰、鬱金、莪朮等,《香港植物名錄》收載本港的薑科植物共24種,藥用的品種達14個,包括紅豆蔻、草豆蔻、山薑、箭稈風、華山薑、高良薑、密苞山薑、鬱金、薑黃、薑花、土田七(薑三七)、蘘荷、薑、紅球薑,當中的鬱金更可作香料、薑黃可作染料、蘘荷可食用及可作調味之用。

  薑科藥用植物傳統功效

  我國人民自古就對許多薑科的植物有認識、研究和應用。《本草述》載薑黃散「治心痛不可忍」;《楊氏家藏方》載「薑黃散治九種心痛,發作無時」,說明中醫早已用薑黃治療心絞痛。《本草綱目》載山柰「治療一切牙痛」;高良薑「治暴冷、胃中冷逆、霍亂腹痛」;草豆蔻「去口臭氣、調中補胃、健脾消食」。

  薑科果實種子類藥材大多屬於化濕藥,包括砂仁、白豆蔻、草豆蔻及草果;另有補陽藥如益智仁。而薑科根及根莖類藥材則功效廣泛,有解表發散風寒藥如生薑;溫裏藥如高良薑、乾薑、山柰;溫經止血藥如炮薑;活血化瘀止痛藥如鬱金、薑黃及破血消癥藥如莪朮;行水消腫藥生薑皮。

  古籍所載代表方劑

  在薑科果實種子類藥材中,化濕藥如砂仁見於《古今名醫方論》的健脾化濕名方「香砂六君子湯」、《證治準繩》的安胎止嘔方「縮砂散」及《景岳全書》的安胎方「泰山磐石散」。白豆蔻於《溫病條辨》的「三仁湯」和「黃芩滑石湯」中起化濕行氣之功,於《沈氏尊生書》的「白豆蔻湯」中起行氣寬中,溫胃止嘔之效。

  在薑科根及根莖類藥材中,屬溫裏藥的高良薑和乾薑均收載於《和劑局方》的「二薑丸」中,治胃寒嘔吐。高良薑且見於《良方集腋》的「良附丸」,能散胃寒止冷痛。乾薑還見於《傷寒論》的「理中丸」,能溫中散寒,健運脾陽。

  屬溫經止血藥的炮薑見於《證治準繩》的「如聖散」;在《景岳全書》的「生化湯」中炮薑能溫中止痛止瀉。屬活血化瘀止痛藥的鬱金見於《醫宗金鑒》的「顛倒木金散」及《傅青主女科》的「宣鬱通經湯」,能活血行氣止痛。薑黃見於《聖濟總錄》的「薑黃散」、《丹溪心法》的「推氣散」及《傷科方書》的「薑黃湯」,能活血行氣而止痛。

  屬破血消癥藥的莪朮見於《壽世保元》的「莪朮散」,能破血散瘀,消癥化積,行氣止痛;另見於《證治準繩》的「莪朮丸」,能行氣止痛,消食化積。解表散寒的生薑見於《傷寒論》的「桂枝湯」,能發汗解表,祛風散寒;亦於《金匱要略》的「小半夏湯」,能溫胃散寒,和中降逆;於《和劑局方》的「二陳湯」中生薑能溫肺散寒,化痰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