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回收商冀政策支持渡難關

◆ 有電子回收商表示,因疫情下貨運船期不確定,令物流運輸不暢通。
◆ 有電子回收商表示,因疫情下貨運船期不確定,令物流運輸不暢通。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黎梓田) 持續3年的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斷浮現,有電子環保回收商表示,各地的防疫措施令物流不暢順,公司在香港廠房已停止運作超過兩年,積存的電子回收物料難以成功運出歐洲國家,進行加工提煉成為可循環再用物料,如今幾乎每月「白交租」約5萬元。希望特區政府推出更多措施支持環保回收,助業界渡過難關。同時對於香港首階段復常通關,認為對電子環保回收業有積極正面作用。

  回收商「白交」5萬月租

  經營電子產品及金屬回收的Ocean World,公司董事總經理練先生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疫情前公司平均每月回收約200噸不同類型的廢料,包括鐵、鋁、電池、電路板等,「幾乎堆滿廠房」。所收集的電子回收物料經處理後集裝貨櫃,每櫃可裝載約20噸,每月約有七成運往內地,三成運往其他地區,包括東南亞、歐洲等。

  每月可回收物料跌九成

  練氏指,疫情期間世界各地政府增設的檢疫和通關措施和限制,貨運船期的不確定,令物流運輸不暢通;再加上回收量不穩定,相比疫情前每月可回收物料近200噸,如今劇跌逾九成,不足裝滿一個貨櫃。但其實歐洲等地對電子廢料,例如棄置的電池,加工後可用於電動汽車,需求甚大。

  練氏又提及,不少外地的環保回收產業比香港更成熟,像澳洲、歐盟等地均十分支持回收行業。目前公司跟澳洲一間大學聯手研發如何開拓澳洲鋰電池的業務。他認為特區政府也可以參考外國措施,支援本地的環保產業鏈,不要讓疫情影響環保發展。現時香港與各地陸續復常通關,他預期對回收行業能帶來正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