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理財應裨益大眾

  陳文鴻 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

  香港經濟疲弱,已是明顯不過的現實。三年疫情,基層的積累已耗盡,特區政府追隨中央政府在病毒毒性弱化之時開放措施,是在復常過程裏紓緩民生困境,帶來希望,有如及時雨。

  香港經濟高度依賴內地。內地興,香港未必攀上,亦不會落後太多。內地經濟正在中央與地方政府全力催谷之下,勢頭良好,國內外皆寄予厚望。不過,從現時到經濟回復至5%的水平,可能要幾個月,再外溢影響及香港,未必短期可致。2023年的香港相信仍處於谷底反彈,但反彈不遠的階段。

  惟基層積累被疫情消耗已盡,不可能再慢慢等待。香港政府的財經政策,多偏重於科技產業發展的長期措施,再工業化還是遙遙無期,也未必可惠及基層。基層的依靠只是內地旅客帶來的消費與服務需求,除非中央大力督促,在疫情復常的過渡期中,內地地方政府未必會急切開放給香港。2023年裏,香港的基層生活會稍有改善,但應是期望多於實際。

  在這個時候,若政府再次發放消費券,除惠及基層外,社會消費的增加亦最終增加基層的就業和收入,填補在內地消費需求來港之前的需求缺口空檔。

  發放消費券不等於政府不同時減公屋租金,增加社福的現金支出,二者結合才可產生大的作用。有說政府財赤,但與國際比較,香港的儲備仍較多。經濟增強,政府收入也可增。投入刺激產出,才是市場經濟的正道,政府不是為守財,而是要推動經濟發展,禆益大眾。何況香港的大量儲備只益了金融機構,在香港市場產生作用極少,與其存而不用,甚或倒蝕,倒不如幫助基層,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