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資產有升有跌 不必動輒托市


  金管局昨日公布,本港上季住宅按揭負資產宗數按季激增近22倍,達到12,164宗,創近18年新高。對此各方無需過分擔心,主因目前本港樓市基本由用家主導,資產風險可控。踏入兔年,本港經濟開始擺脫疫情影響,步入復甦,市場普遍預期內地資金將回流,對樓市會起支撐作用。不過美國加息陰霾如蛆附骨,對供樓和消費皆有大影響,市民入市投資前要計清楚條數,凡事切記量力而行。

  本港去年樓市價量齊跌,令不少人感到壓力。住宅按揭負資產是指物業當前市值,不足以償還向金融機構所借的按揭餘額,例如樓價跌至700萬元,低於仍有750萬元借款未償還,即是該單位變成負資產。本港對上一次單季負資產破萬宗是2005年首季的1.4萬宗,情況最嚴重則要向前數到2003年6月,當時按揭負資產宗數多逾10.5萬宗,令不少人至今聽到負資產三字仍聞風色變。

  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昨表示,目前負資產主要集中在按揭保險計劃貸款,但該類貸款最新拖欠比率只有0.01%,遠比銀行業整體按揭貸款的拖欠比率0.06%低,顯示該計劃下的貸款質素十分良好。事實上,本港金融系統和監管機構早已從過往的負資產事件中吸取寶貴經驗,十多年來緊密合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風險防範機制,包括引入壓力測試和正面信貸資料庫等措施,對樓按成數、供款與入息比率有嚴格要求;如果借款人入息不足或不穩定,還會要求有第三方進行擔保。再加上多年來政府針對非自住物業引入額外印花稅等各種「辣招」,市場基本已由用家主導,借款人有還款能力,整體風險不大,完全可控。

  雖然美國明日將公布議息結果,市場普遍預期續加息機會大,但樓市走勢一向取決於眾多因素,包括供求、內外經濟環境和市場預期等。美聯集團主席黃建業表示,今年農曆初一至初八成為近10年二手交投最旺的新春之一,相信通關及港股上升因素,可繼續帶動樓市反彈,後市向好。本港樓價這些年累積升幅驚人,資產有升有跌,政府不必在樓價下跌便出手托市,以免向市民發出錯誤訊息,變相鼓勵不用「睇餸食飯」的非理性買樓決定。